一、教学设计
《买东西的学问》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的内容。四年级的学生有和父母一起买东西的经历,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自己喜欢的东西。在环节设计上,我以学生已有的购物经验为基础,设计了“哪种东西你推荐”环节,完成“看清包装”的教学内容。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补充保质期长短的原因和食品添加剂,引导学生透过包装来学习更多的学问。本单元的教学编排中,在后面两课还有合理消费、杜绝浪费等内容,所以我设计了第二个环节“哪种便宜可以占”,既完成了本课的留好购物发票的教学内容,也为后面的教学做准备。临期食品的便宜可不可以占,是想引导学生明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购买临期产品,既是节省,更是在践行低碳环保。
二、教学实录
师:你知道图片C是什么意思吗?
生1:临期食品就是快过期的食品,大处理就是便宜卖了。
师:解释的很到位,你会买临期食品,占一占这个便宜吗?
生2:我不会。有一次我跟奶奶一起买了临期的薯片,结果还没有吃完就过期了,后来只能扔掉,反而是在浪费钱。
师:确实,临期食品快过期了,一定要及时吃掉。你看这个饭团,以前7元,现在只要3.5元,这么便宜,我好想买啊,你赞成吗?
生3:我不赞成,老师这种快过期的食品不好,不要买。
师:是啊,它快过期,又没有过期,质量没有问题。
生4:老师我也不建议你买。一般临期打折都是晚上八九点,你那个时候买了饭团也不会吃了,还是会过期的。
师:你很有生活经验。如果我正好加班晚了,没吃晚饭,看见超市里饭团打折,你赞成我买吗?
生5:老师不要买。有可能饭团上的日期是改过的,它已经过期了。
师:我去的上知名、正规超市,我肚子又饿,这个饭团又没有坏,还便宜,我真的很想买。
生6:老师不要买,都快坏了,不要买。
师:这个饭团没有人买的话,会怎样呢?看视频《盒马鲜生销毁过期食品》。你看,最后饭团会被销毁,这是多大的浪费啊,我真的很想买这个饭团,你赞成吗?
生7:老师不要买。临期食品不好。
师:其实临期食品可以购买的,购买临期食品既节省了钱,又在践行低碳环保。
三、教学反思
当学生的回答,没有按照老师课前精心准备的“剧本”走时,老师应该怎么办呢?我在执教时的处理,就是典型的“生拉硬拽”,硬要学生说出我预设的答案。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对“生成的课堂”特征和意义作出了最精辟的概括。以后再遇到学生的回答“出乎意料”时,我应该怎么做呢?针对教学的实录,我做如下反思:
1、备足学生, 减少意外
课标强调品德学科的“生活性”,提倡“让教与学都根植于儿童的生活中。”在设计临期食品可不可以购买时,我没有对临期食品对概念进行介绍,其实是忽略了学生对临期食品是否真的理解这一具体学生实情。在教学中,我提问“是否看懂图片C是什么意思”,第一个同学简单讲了临期食品就是快过期的食品。我就以为全部的同学都明白了临期食品的含义,没想到在后面的环节中,学生一直把临期食品等同为过期食品,这是对临期食品概念的不理解导致的。我应该在学生回答后出示临期食品的概念——即将到达食品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属于安全食品的范围。有了清晰的概念界定,再来引导学生思考可不可以购买,或许可以避免学生错误的认为临期食品有质量问题。
2、抓住“错误”,生成精彩
错误是一种学习资源,只有出了错,课堂才能生成。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而老师要做的是在“错误”出现时,及时的抓住它,分析它,生成新的知识点。
在执教中,第2个同学说自己买了临期食品,没有吃完,结果浪费了,所以他认为不应该购买临期食品。我应该准确的抓住——错的不是临期食品。我可以继续问这个学生,你是因为什么没有吃完?是买多了,看错了保质期了,还是其他原因?这正是一个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念的好时机。
执教中,第3个学生说“临期食品不好”,我也应该即刻抓住这个点,先问这个学生“你认为临期食品哪里不好?”以便了解学生想法,也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讨论“临期食品好不好” ?在讨论的过程中,既是学生在进行思维的锻炼,也给了我走进学生,去了解更多学生的想法。
四、结束语
精心预设是精彩生成的基础。没有预设就没有生成,课程的创造不可能“无”中生“有”,只能“有”中生“有”。 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对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全面地了解学生和有效地开发课堂资源,预设才能富有成效。同时,也只有在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生成才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