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登录
首页 走进牛小 新闻中心 工作指南 教育科研 德育纵横 党群工作 班级网站 专题网站
栏目列表
 
 
快速连接
 
 
最新更新
 
牛塘中心小学校长 陈子 01-19
常州市骨干教师 黄曙英 12-29
武进区学科带头人 吕青 12-29
武进区学科带头人 周小… 12-29
常州市学科带头人 蒋丹萍… 12-29
 
  首页 >>教育科研>>校本研修>>学习心得>>文章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发布日期:2021年06月08日     点击次数:      作者:盛舒舒     来源:本站原创

这个寒假为了准备基本功比赛,学习了一遍《数学课程标准》,读背了以后才发现无论是数学的研究还是课程的深浅度,在从小的学习当中都是一步一步递进,每一步都有着深刻的联系。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广泛运用于生活,与计算机的结合更是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句老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想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下面是我学习课程标准后的一点体会:

一、 教学活动过程体会

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学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要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性为主,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都应在课堂上有所呈现。

教师教学过程中也应以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成功。由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现在课件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结合信息技术更好的呈现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乐”中学,通过各种知识小动画、有声故事等让学生更能理解知识点和数学,有效改进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

二、 课程内容体会。

无论是小学、中学、高中数学都是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在我学习的生涯中我从来没有注意过原来我们数学是分为这四大板块,最近在做一些初中高中的练习题,我发现“统计与概率”这一块的平均数应该是最明显从小学到高中都有联系的。如果是造一所房子,小学数学就是地基,往上的学习和往外的延伸都是在地基上添砖加瓦,想要房子牢固,地基必须牢靠,所以小学数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数学课程中更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能力、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说出来好像很宏观,但其中计算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才是学生最需要掌握和培养的,也是从小学数学开始做起,贯穿数学教育始终的。

三、 课程目标体会。

课程目标从小学到高中是一点点深入,从小学经历或者初步认识到初中的理解简单探索,最后是高中的掌握和深入探索,都是在一步一步在走,其实总体来看,一直到高中,都是在为数学思考打下基础,义务教育都是需要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数学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锻炼学生客服困难的意志,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学习习惯。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样才能为以后上了更高的学府做准备做基础,有更加好的明天,这才是数学的总目标。

四、 评价建议体会。

评价建议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和改进教师教学。分为三个方面:第一点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这主要是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以定性评价为主。第二点从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评价。这一点要特别注重要在问题情景中进行,关注不同的层次。例如,学生能否理解题目的意思,能否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在需要列举的题中是否能有序排列;图形问题能否发现长宽变化时,面积变化规律等。第三点情感态度评价。主要是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的状况及变化。例如,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子信息;克服困难的勇气;与他人合作等。第四点,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多元化。主体可以是教师,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同学甚至学生本人,让学生更加的了解自己。评价方式除了作业还可以有成长记录、课后访谈、活动报告等,从学生成长中了解他们的发展变化。

这个寒假我也只是浅读了一遍《数学课程标准》,这是一本很值得深入学习的书,它不仅是对教学有很大帮助,更是对了解学生和教育学生有很多助力。学无止境,教育本就是一件需要用心去做的事情,自己用心才能对学生更加用心,灌溉出最美丽的花朵。

盛舒舒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牛塘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校 长:陈 子┋电话:0519-69699558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