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境实录
走进教室,此类现象我们教师颇为熟悉:上课铃响起,却还有学生弯腰在抽屉中寻找课本;老师在评讲试卷时,某学生一脸焦急地找着试卷,虽将抽屉中的书本放置于桌上,却不见其踪影,也许运气好,找出来时却已破损;从教室后面向前方望去,抽屉中书本的摆放很凌乱,大书压小书,大本摞小本;学生作业本大多有卷曲、折角、不平展现象,与课桌里的凌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的学生因为书包太大放不进课桌,书包只能懒懒地在凳子旁躺着。
教师虽多次强调,却收效甚微,疾风骤雨式的教育方式或许短时期内能“立竿见影”,但好景不长却会反弹。究其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独生子女的各方面条件不断提高,“小皇帝”、“小公主”已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不少学生依赖性很强,复杂的事情不会做,简单的事情不愿做,父母长辈一看到马上来帮忙做,以致于形成孩子“长不大”的现象,这是当前青少年成长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古人也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试想,一个连自己朝夕相伴的课桌都收拾不好的学生,又何谈规划自己的人生呢?整理课桌看似日常琐事,却是学习、生活中重要环节,是小学生应养成的良好习惯。
二、原因分析
1、学习用品过多,难以摆放整齐。每个学生平均每学期的课本、作业本、大大小小的练习册,再加上课外读物、学习用具等等一大堆,这么多的东西要整整齐齐、规规矩矩、有条不紊地摆放在空间有限的抽屉里确实不容易。
2、玩心过重。爱玩是小孩的天性,一玩就忘了时间,一玩就忘乎所以了,更别提整理课桌了。对他们而言,整理课桌是微乎其微的小事,玩才是头等大事,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
3、动手能力差,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家都是父母包办。
4、懒惰。少部分学生认为书桌整洁不整洁无所谓,没必要花费时间去整理,也根本不想花费时间去整理,懒得去做。
三、解决策略
1、思想调动。
利用早自习、班会、队会全班同学展开讨论,让每名学生高度重视,尤其是那些认为这只是“小事”的学生意识到这绝不是小题大做,它不仅仅关系到我们的学习效率,还反应出一个人的整体素质。
2、技能指导。
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师加强指导,使整理课桌的行为落到实处。在班里我是这样一步步引导孩子的:每天按照课程表带书,减轻书包的重量,避免学校课桌内学习用品太多。课桌面要保持整洁,没有杂物,在桌面的左上角摆放当堂课所用的书本及作业本;文具沿着书的右侧开口放;书包放在桌肚的第二层。每上完一堂课,下课前把下一节课的书本放在桌面上。用的水杯、雨伞统一放在教室后面指定位置,摆放整齐。课桌里不应有纸屑、水果皮等垃圾,里面要保持干净。
3、检查监督。
这是为了不良行为习惯的具体操作阶段,也是最关键的阶段。这时我会要求每一个学生无论何时都必须按标准摆放好自己的学习用品。刚开始可以先由我经常检查,同桌互查。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我特地在每组安排了一名同学担任“课桌整理检查员”,专门负责书桌内物品摆放的检查。对于任何一种行为习惯要行之有效地坚持下去,检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让检查员们真正发挥效用,一方面我会进行正确指导,另一方面我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机制。定期对检查员的工作进行评比,并评选出“有序之星”“无序之星”,用老师的手机拍下其照片,在投影仪前展示,将“有序之星”的名单发在班级QQ群里,进行表扬,让家长协助参与其中,从整理课桌延伸至整理家中书桌,增强学生的“整理”意识。
每个月,我班还会开展一次整理课桌大赛。同学们根据规则,整理好桌面的课本、课桌的抽屉以及书包,根据整理用时和桌面整洁度打分。学生们个个不甘落后,娴熟地整理着书本、收拾着抽屉,“勤整理、爱整洁”的理念悄然在学生的心中播种,也融进了学生的日常行为中。
此外,我和学生们还一起创编了一些琅琅上口的口号,如在每次学生放学收好书包离开教室之前,我班学生都会一边齐背“桌椅要排齐,地面要干净”,提醒自己检查课桌,这样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及时整理课桌,也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
四、探讨价值
小学生是否受到良好的养成教育,有内、外两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整理习惯的养成,正是内因之一,它对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也功不可没。养成整理习惯的最终目的是将整理思想融入学生内心,变成常规的行为习惯。当学生学会并习惯整理时,便会有意识的进行知识整理,生活整理,甚至能发展到对自己思想行为的整理。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整理的过程就是一次梳理,整理课桌虽是一个极简单的动作,但是通过整理课桌可以让孩子们学会规划,学会合理利用空间,学会及时总结。而且干净、整洁的课桌环境有利于思考和学习,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课桌问题仅仅是个习惯养成的开端,养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使学生成为人类文明的受益者、传承者。因此,养成教育任重而道远,作为班主任必须常抓不懈,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