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幸参加了在我们常州举办的第三十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和来自各地的数学教师齐聚一堂,共享这一试听的盛宴。本次活动使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罗鸣亮、徐长青、吴正宪、刘德武,强震球等12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和教育专家汇聚一堂,共同诠释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探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一、学习掠影
郑毓信:数学教育的本质是数学性但不可过分强调数学性。刘德武:人教版的左右与东南西北融合了国学、历史,扩宽数学的广度,讲座分享了他参与的多次改课题目分析。强震球:一节二年级的《1厘米有多长》扎扎实实的带孩子回到单位的性质,教学设计回应了郑教授的数学本质。张齐华:新的尝试,从每一位学生个体出发,从单个学生的学习活跃度、专注度入手,发现教授是学习得分最高的方法;徐斌:稳重,层层深入,一节生动的常态课;罗鸣亮:风趣幽默,给孩子足够的空间时间来讨论,他们对负数的理解。
二、 精彩的片段
徐斌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是一节扎扎实实的常态课。1、出示问题,充分理解题意。 2、化简题目,体会化归思想。课上以较为简单的解决问题入手,找对条件,求出问题。练习题层层递进,出示一道错误条件“黑砖有5块,白砖”也带领孩子从简到难,一步步从条件想起,解决复杂的内容,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一节课下来学生自然而然的内部消化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真是:“天下难事,必做于易”!
听张齐华老师的数学课是一种享受,不仅在场的听课老师有此感受,当天配合张老师上课的学生更是感觉妙不可言。张齐华老师的经典语言非常吸引人,无论是对知识的引领启发,还是对学生的鼓励赞赏,张老师都倾注满腔热情,用生动、形象、准确、富于情趣的语言,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张齐华老师《射线、直线和角》推翻了以前的设计,由学生4人一组组成学习小组,每组学生的成绩捆绑,由学生自己讨论学习。学习小组的每一位小朋友都参与进来,或是指着发言,或是提出问题又或是对小组队员的追问。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从听中脱离开来,成为学习的主体。一节课下来,每位学生说和想的时间大大超过普通课堂。新的教学尝试也带给我们更多地思考。
罗鸣亮老师执教的《认识负数》一课,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大胆的翻转课堂,着实让观课老师佩服不已。全课第一个问题“假如这个世界没有负数,可以不可以?”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发现没有负数无法表示零下温度和地下几层。但立刻有学生表示可以用其他方式表示,比如字母的组合。老师关注学生的起点,课堂上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整个过程中,把静待花开体现得淋漓尽致,处处都展现出了对学生的耐心、信心。
徐长青老师执教的《面积的认识》幽默的语言吸引了学生,提出“面在哪里?” “面可以撕下来嘛”这些趣味问题。整个课堂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给他们准确的设立了面的概念。徐老师从教学经验中发现:学生在求周长和面积的时候常常混淆搞错,这就是对面和线概念不清晰。这一节课稳固了孩子的面的概念。
教学的开放不仅要看教师为学生创造多大的空间,还要考量学生的思维是否真正被激活。要还给孩子问题,让他们思维,还给孩子困难,让他们解决,还给孩子舞台,让他们发现。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有生机,才能让孩子更容易接受,也才能使课堂质量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