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相统一,这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它强调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各自的角色定位。我们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是一名掌控全局的“引路人”。那么如何当好一名“引路人”呢?我一直这样追问自己,直到参加了为期三天的“现代与经典”培训,终于有了答案:
引“读”
为期三天的培训中,每一位专家的课堂无不体现“读”的重要性。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鲍书洁老师执教的《稚读红楼之红楼小人物》。这是一节六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从她的课堂中,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每一个学生对这部书的整体阅读水平并且每一位学生对某一块知识的理解都已很深刻了。那么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原来鲍老师把这部书拆分成好多的系列:有人物、有服饰、有菜名、有果品……让学生课后再从自己喜欢的系列入手继续读。这样的阅读方式才有了现在的课堂。更有趣的是:有的学生读着读着就尝试做了其中的一道菜;有的学生读着读着就给他喜欢的人物做了一份精美的册子;有的学生读着读着就对其中的游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给里面的游戏做了问答题……所以身为一名“引路人”,在以后的常规教学中也要注重“读”,不仅要注重课文的阅读而且也要拓展相关的课外阅读作为补充。尤其在一年级的教学中,更要让学生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喜欢读!我觉得可以用每个星期老师推荐故事或者向大家分享你喜欢的故事等形式,让孩子们课后也能在“读”中体会快乐!
引“思”
当然,文章只有读是不够的,读完后要有自己的判断和想法,要养成读后的“思”。赵志祥老师执教的《小狐狸,你好》就是一节培养孩子们思辨能力的好课!他从二年级课文《狐假虎威》入手,让孩子们读完后,选择8个词语中的一个送给小狐狸,并说说你为什么这么选,且在学生回答完后继续追问。之后又把《狐狸分奶酪》作为补充阅读,让学生读完后,继续选择词语送给狐狸。学生的回答比较的单一,只有个别的不同。有的学生在老师的追问下又开始动摇起自己的答案。其实这个环节一直在训练学生的“思”。因为视角的不同,答案就会不同。赵老师在课后分享说:“我们的孩子还小,不要一直站在人的视角去评价!要从低年级开始消除孩子们的思想固化!要在多读的基础上“悟”!”。所以,我会在今后的课堂中要求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再次互换角色读,读后说说你的感受而且还要注意对学生问题的追问,我相信在这样的训练中孩子们不仅善读更养成了善思的好习惯!他们的思维就会插上一对对翅膀,没有束缚,自由翱翔!
引“写”
有了良好的朗读和思辨基础,我们怎么来体现呢?我的答案就是“写”!在写作的观摩课中我特别喜欢何捷老师执教的《麻雀》。怎样把一件事情写清楚?有的学生说要按照六要素的顺序写,有的学生说要按照自己的顺序写……在何捷老师的继续追问下很多学生开始纠结,可见学生们对于如何下笔还是很模糊的。在这节课中,何老师还有一个环节叫“清楚三连问”猎狗到底凶不凶?老麻雀到底怕不怕?猎人到底站在哪一边?通过这些环节的训练,学生们知道写清楚一件事:要眼见(描绘所见)、要耳听(捕捉声响)、要心想(追加联想)。这对以后要展开中年级教学的我也有很大的触动:课堂教学中要扎扎实实推进写作的训练,可以是根据课文的时间表达方法,用一句话说说你写的时间?可以是一个动物的描写,你会怎么体现它的凶?可以是动物绝望的尖叫,在那个危险的环境中它到底会喊出什么?……
三天转瞬即逝,但这场“饕餮盛宴”留下的思想启迪却深深烙在我的脑海中。在以后的教学生涯里我会一直贯彻“读、思、写”,当好一名光荣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