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卷上的记载,屏幕上的画面,还有那石碑上的铭文——无不让我惊讶!这一场战役,这一场举国之助的战役,无数中华儿女的血液,铺撒在那寒冷的朝鲜的土地上!
回望70年前那场战争,那时在环境恶劣,条件艰难,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以顽强的意志,坚强不屈的精神,与美帝主义作斗争,与此同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文学爱国人士,出现了一大抗美援朝文学作品。
入朝参战前夕,战士麻扶摇受全连指战员委托,起草并在出征誓师大会上宣读誓词。这篇誓词的原文是:“雄赳赳,气昂昂,横渡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华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鲜,打败美帝野心狼!”这篇誓词说出了广大战士的心里话,于是作为一首诗在炮1师不胫而走。不久后,周巍峙就为这首诗谱了曲,将它更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如果不是身经百战、每战必胜的战士,在即将面临新的生死考验时,他们便不会有这样的崇高情操和必胜信念。这首豪放、干练、简洁的诗句,加上铿锵有力的旋律节奏,成为一首雄伟、昂扬向上的进行曲。它一问世,就以连当代新兴媒体都望尘莫及的速度传遍前方和后方,真正成为鼓舞军民、激励军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
朝鲜战争期间,很多文人墨客也加入到了志愿军队伍,切实体会到志愿军英勇无畏,不惧强敌的精神,其中就有著名作家巴金。巴金可能是抗美援朝作家中名气最大的一位。他曾两次入朝,与很多志愿军战士有过亲密交往和深入交流。回国后,便由此创作了不少抗美援朝题材的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中篇小说《团圆》。三年后,长春电影制片厂它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与原作比较,电影更加突出并强化了王成的英雄形象。据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战士们讲,王成是志愿军群体中成千上万的英雄人物的高度典型化。例如高喊“向我开炮”的通讯步话员赵先友、蒋庆泉、于树昌,抱起炸药包冲向敌阵的步兵连长杨根思,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陆柱国先生的小说《上甘岭》,路翎先生的小说《洼地上的战役》,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等,多少作家提笔当枪,向全世界展示了一个不可欺辱,日渐强大的中国!
为了和平,中国人民志愿军凭借“抗美援朝精神”,打出了军威国威,打出了和平安宁,打出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尊严。
为了和平,抗美援朝文学让世界人民认识了新中国,新中国的人民,新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
为了和平,我们一定要铭记这段历史,铭记先烈,以强盛祖国为己任,为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