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学习了由学校推荐的《教育写作》这本书,这是一本教我们怎么进行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教育论文、文献综述撰写的工具书,用成尚荣先生的话来说:这本专著是教师专业表达的工具箱和脚手架。我非常赞同书中的观点:教师专业成长的公式等于经验+反思+写作。其实我们作为一线教师,经验+反思是必定有的,老师们日常讨论最多的也就是我们的教育教学问题,有时我们经常会为一个教学细节的处理争得面红耳赤;有时,也会为得到了一种好的教学方法而心满意足。实践在不知不觉中赋予了我们很多教学智慧,在我身边,让我敬佩的经验型、智慧型教师并不少见,然而,这些教师却往往因为“教育写作”的缺乏,导致自己在职评或其他方面的评选上面频频受阻,令人惋惜。这一切,正因为我们“写作”的匮乏!教育写作一直是我们老师比较头疼的事,大家都愿意做“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教育教学实践者,却很难将“写作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却又始终绕不开教育写作,从教师发展的角度看,论文和课题几乎成了老师们职评和评先评优的敲门砖;从教学经验的积累和传承来看,不善于教育写作将使我们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无法转化成“教育教学生产力”;当然,如果我们从福楼拜的将“写作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观点来看,也许我们还将丢失许多专业表达的乐趣。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教育写作都是非常必要的事。
然而,教育写作之难也并非是读了这样一本专著就能解决的问题。假期里,读完这本书,我就开始了论文写作。每次写论文前我都会思考一下写哪个方面?写什么主题?近两年,因为主持了一个《诚朴文化观照下的“三实”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再加上个人觉得学生的计算能力尤其是简算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数学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所以我将本次的论文题目确定为《做足模型建构的“功”,化解简便运算的“难”》,期待通过本次论文的撰写真正像书里所说的那样将实践经验转化成“教学生产力”,本以为这是我再也熟悉不过的主题,况且又有刚学到的还热乎着的论文写作方法的指导,写篇论文应该不算难事。然而,恰恰是我以为轻松简单的事却让我再次感受到了它的“难”。难在哪里?并不是我不知道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也不是被论文框架的建构束缚了手脚,让我真正感到困难的是在框架建构和理论基本到位的情况下找不到足以支撑论文主要观点的鲜活的教学案例。我很不解,照理说,这是平时一直萦绕在我头脑中的东西,因为,我最熟悉的就是一个个教学场景和案例啊,可为什么等到要用的时候却难以完整的提取呢?当然,最后我还是在艰难的状态中完成了这篇论文的写作,说实话,有点痛苦。此时,让我又回想起了另一个场景:那是去年,我刚上完校长公开课“用字母表示数”,上完后有些感触,于是,我就趁兴撰写了《课堂因“资源”而丰实》这篇论文,记得当时很顺利,仅一天时间就完成了写作,我还非常欣喜地和课题组成员们分享了我当时的感受。
两次论文写作境况的不同,让我不禁思考:怎样才能进行行云流水的论文写作呢?反思再三我认为还是要做好三件事:
首先,要带着问题进行教学。大家都是教育教学的实践者,并不是我们没有可写的主题,而是我们在平时不善于提炼。所以,如果我们能带着问题去进行教材钻研、学生了解、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我们就可以发现很多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主题。
其次,要学会及时的总结和记录。今年假期里写论文的困境,让我想到我们平时忙于应付教学中的琐事却忘了及时将实践中曾经让我们为之一震的案例、心得及时记录下来,其实,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一定会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一定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一定能遇到精彩纷呈的案例,如果此时我们有及时记录和整理的习惯那该多好!我们也不会为了到写论文的时候因为缺少鲜活的案例而犯愁。
最后,要勤动笔多写作。我是一位数学老师,论文写作也不是我所擅长的事,也有好多年没有写一篇论文的尴尬。这几年,因为工作岗位的调整,逼着我不得不拿起笔重新来写,反而觉得,我们如果能够结合课题研究,结合日常教学,把平时发现的问题和一些想法及时整理提炼成论文,就能发现论文写作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高深莫测。老师们也应该读到《教育写作》这本书中提到:理论工作者与教师生活在各自不同的意义世界,并以其不同的意义感知、理解、思考、建构和言说着教育,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对于教师来说,没有最好的写作方式,只有最合适的写作方式。教师应该带着专业的自信,根据自己的专业程度、实践范围、研究旨趣、表达需要、写作特长等实际情况,个性化地选择适合的写作内容和形式。也就是说,我们的论文即便没有理论工作者所撰写的那样有专业深度,但只要是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的表达,就也是可圈可点的。
严格地说,这不是我纯粹的读后感,而是读后感和写后感的结合,其中的想法较为直接、零散和浅显,但希望以一种“我写即我想”的态度记录自己的零星感触,可以自勉,也可以分享。祝愿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生活中都能实现“心有所想,写有所成!”
周小苏
202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