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尊重每一个孩子,让孩子自己建模。
课一开始,老师用图片出示:两件上衣,四条裤子,让学生进行搭配,要求是上衣任选一件,裤子任选一条组成一套,让孩子猜一猜有多少种不同搭配,紧接着老师让孩子们在练习本上写一写或画一画,看看可以搭配成几种。学生兴趣浓厚投入到探索活动中,老师把巡视学生过程中收集的4种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分别是1号画图,2号写字,3号字母,4号字母➕数字这4种不同表示方法,让孩子先比较1号和2号,说一说优缺点,再比较3号和4号,说说优缺点,从而提炼出字母➕数字这样的表示方法更清晰,更有优越性。整个新授过程让学生自己建模,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体会有序排列,总结出要有规律的搭配才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2、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做到“润物无声”
紧接着老师抛出问题,如果3件上衣,3条裤子有几种不同搭配呢?在无形中提炼出算式:3✖3=9。那5件上衣,4条裤子呢?生:4✖5=20。追问:真的是这样吗?从中隐含着什么规律呢?学生交流发现:都可以用乘法算式表达,都是求几个几是多少?从而提炼出像这样的搭配规律都可以用乘法算式来表示,渗透乘法原理。
3、联系生活实际,体现数学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衣服的搭配,午餐的搭配,路线的搭配,拼音的搭配,造字的搭配,石头剪子布的搭配,动画人物的搭配,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经常接触的生活场景,通过这些活动的练习,不仅巩固了新知,还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在练习的设计中,老师还设计了学生易混淆的搭配,让学生体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思维定势一概而论,还将两种物体的搭配提升到三种物体的搭配,不仅拓展了学生思维,也让学生体会到不管几种物体的搭配都符合乘法原理。
课后老师告诉我们:1、思想是用来“体悟”的。2、合情推理是有“风险”的。3、教学常常需要杀个“回马枪”。4、过程的价值在于它的“生产性”。5、教学策略在具体情境中具有“弹性”。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于结论的生成,教师要慢点承认。常用随机的思想,在懂的地方,多问,多思考。过程的价值在于生成,结论的价值在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