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幻想之眼》有感
随着亲戚朋友的上班,烦碌的日子也渐渐而去,终于有时间仔细阅读张文质老师的著作《幻想之眼》,让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倒不是他对教育弊端的批判,而是他在自己的孩子和周围同道者身上所感受到的那种两难冲突。在这本书中,写得最深情之处,就像他的前几本教育随笔一样,依然是一个教育者对女儿的关注:关注女儿对待同学的态度,关注女儿在应试制度下的精神压力和灵魂疼痛。当然,这种关注自然地延伸到女儿的学校环境和老师的工作状态。
阅读这些文字,我时时有所共鸣,并深深地觉得:一个有待改进的教育制度和环境造成的苦痛是会波及到每一个人身上的。细细观察周围,我们教育环境中的种种负面因素,使得许多老师、家长、孩子进入了一个消极循环的怪圈。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基础教育进入一个积极的循环呢?张文质老师提出的“做一个出奇的有耐心的人”让我感到一种新意和希望。张老师一贯提倡的“慢教育”,与这部著作中列出的“成为懒人的15条理由”是相呼应的,也就是如何才能让如今越来越功利化的教育“慢”下来,真正地让老师感受到传授知识的平静中的乐趣和平凡中的圣洁,真正地让学生体验学校生活中无比充实的多彩和青春年少才有的朝气与骄傲。如今的“应试”、“应查”、“应评”教育不停下来,又如何实现得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呢?
是的,应该说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歌猛进的确给我们带来了物质生活上的相对富足,然而,这不能成为让学生丧失睡眠和该有的天真而被训练成考试机器的足够理由。在我看来,张老师的“慢教育”的教育理念包含着一种以从容应对高压态势的粗暴冷酷、以沉稳对峙急功近利的肤浅、以智慧瓦解手忙脚乱的自作聪明、以诗意找回学习生活中应有的情趣和乐趣的义蕴。
然而,作为教育教学的当事人,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孩子,要获得一种诗意的学习生活,很难。无论多么富有智慧和情趣,要改变这种“快教育”的现状又谈何容易?张老师说:“常常觉得,说一些微妙而又恰当的话很难,表达对孩子的爱意也比较困难,看来对爱的表达还需要训练和温习……在这样的语言中,是不是透露出这样的信息:那就是对待“快”根本无法“以快制快”,家长和老师只有从内心里不断生长出一种教育的诗意关怀,不断地向自我的内心提醒真正的教育目的所在,不断地把自我的性情和学问往高处提升,才可能在周围各种聒噪之声以外去寻找教育者应该有的平静、忍耐、诚恳,进而去争取内心的丰富、学问的充实以及对人的善意。
我认为,一个人怒气冲冲地抨击教育时弊,许多时候是有必要的,但要根本地改变教育者的心态和目标,正面地去塑造一个教育者对美好人性的欣赏,多个侧面地表达一个教育者对世界细腻微妙的感受,则更有必要。因为,怒气可能在一时间里让某个不良状况改变,而教育者的灵气和锐气则需要长时间的陶冶、培育和维护。从这一点上说,张文质老师反复思虑和提倡的“慢教育”,是改变当前教育消极面的一个值得老师们关注和探索的教育理念。我相信这种改革将是一个以智慧主导下的耐心、爱心去瓦解粗暴、劝导贪婪、进而消除心灵贫困的过程,而前提是老师们都应当学会“做一个出奇的有耐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