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
窗外的雨声淅淅沥沥,我坐在床上,枕边的《花间一壶酒》上还有我手指的余温。
该书的作者李零在“刺杀和劫持”一章里提到了中国古代的六大刺客,其余五位我并不是很知晓,但荆轲却还是略有了解。我并不能像作者一样将他们提升到“恐怖主义”的高度,我在荆轲身上看到的,只有一个“义”字。
暂且放下对于荆轲刺秦王这个事件的争论,围绕这个事件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血淋淋地体现了义字。
燕太子丹原本与荆轲并不认识,是因为中间人田光才得以相识。荆轲算是个游侠,喜好读书、击剑,到了燕国后便和屠狗夫高渐离结交,成为知己,终日隐于集市,击缶歌唱,饮酒作乐。田光因为年老而担负不起刺杀秦王的重任,便向燕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在酒徒中找到荆轲,说清楚来龙序脉后便自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燕太子丹在田光临走时嘱托他不要将此事泄露,田光为了让燕太子丹放心,便用生命向他承诺了一个义字。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田光此举简直无法理解,仅仅为了一个承诺,为了体现自己对于他人的义,便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可见当时义比生命还重要。
荆轲在见过燕太子丹后,很长时间还没有刺秦的准备,燕太子丹困惑不解。这时,荆轲找到樊於期,说出了自己的计谋。樊於期是秦王憎恨之人,逃到燕国后被燕太子丹收留。荆轲想要樊於期的头颅去进献秦王,趁机行刺。樊於期听了荆轲的计划后,没有丝毫犹豫,反而还感谢荆轲给了他一个报仇的机会,说完也就自杀了。荆轲刺秦的道路,都是一个又一个为义而死的生命铺出来的。在这之后没多久,荆轲在易水与燕太子丹诀别,踏上了刺秦的路途。“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的具体过程不多说了,他错失了太多直接杀死秦王的机会,因为他向燕太子丹立下了活捉秦王的约定。最后,荆轲被秦王砍伤,死于侍卫的乱刀之下。其实细细想来,荆轲并有义务去帮助燕太子丹刺秦,他完全可以继续着他游侠隐士的生活,但他心中的义字没有允许他这么做,他心中的“义”让他成为了被歌颂千年的英雄。后来,高渐离为报仇也刺杀了秦王,落得了荆轲一样的下场。
古人心中,“义”于一切,而如今,“义”在人们心中若有若无。在这个“义”字缺失的时代,需要一个像荆轲的人,来唤醒人们心中的丢失的义。
因而,我们的语文课本也安排了一些有关类似的文章,《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告诉孩子们: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我不是最弱小的》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学完《三顾茅庐》,让孩子们看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里面讲义气重情义的人就更多了。关羽护送两位嫂子“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是对主公的“义”,曹操的过关文书及时送来是对关羽的惺惺相惜,后世之人都喜欢供奉关二爷的原因,是因为关羽的讲义气,重情义。
为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我们班这学期一直坚持课外阅读,做思维导图,写读后感,两周看完一本书,再进行评选,孩子们不亦乐乎。考试前推荐孩子们看了黄蓓佳的几本书《今天我是升旗手》《你是我的宝贝》,还有《童眸》。最初吸引我的是书名“童眸”,即为儿童的眼睛。儿童用那双清澈、纯净、明亮的眼睛看世界会有怎样的感觉呢?世间是否也如儿童眼睛般纯洁美好呢?在黄蓓佳老师笔下,设定了一个叫朵儿的女孩,她善良、纯洁、富有爱心。然而透过朵儿的眼睛所看到的世界却远非我们想象的那样诗意和单纯。
故事开篇中的《灰兔》涉及到一个患有白化病的小孩白毛,他因为身体有缺陷,遭到周围孩子的歧视,这种歧视化为对孩子幼小心灵的折磨,结尾白毛那一声绝望而尖锐的呐喊:“我恨你们!我就是恨!恨全世界的人!”让人惊心动魄,让人不寒而栗。再比如马小五,一开始出场就是个蛮横霸道的孩子王,他经常在巷内捣乱,而且还欺负患有白化病的白毛,看到这里很容易给马小五扣上坏孩子的帽子。但是当马小五得知白毛命不久矣,在弄坏了白毛的墨镜后,又置身到上海,经过几个月的海漂后,重新给买了一副,顿时觉得这个孩子又十分讲义气。还有二丫,虽然极其嫌弃并怨恨憨憨傻傻的姐姐大丫,甚至是在绝望时,想拉着大丫跳水自尽,但最终为了救大丫自己却溺水身亡……
在作者笔下这些孩子的个性都不是简单的、平面的,而是复杂的、立体的。小说从儿童眼中读出的世间冷暖,为孩子认知世界打开了另一扇窗!
书本把语文丰富的知识都挥散出来了,那些美丽的修辞方法,标点符号,把语言的魅力,都挥放出来了,让文章变得更加生动,豪迈。孩子们读《三国》体验到了诸葛亮的机智,智慧,刘,关,张的友谊、亲情。阅《水浒传》感受到了一百零八将的勇猛,宋江的谦逊,鲁智深的义气和武松的勇敢。赏《西游记》品到了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变化莫测,领略到了猪八戒的大智若愚,感受到了沙师弟的憨厚老实……
但愿孩子们从书本中获得更多的义气、豪气、大气、福气、喜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