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和女儿谈》有感
几年前看过管建刚老师的《和女儿谈》,觉得太实用了,这就是身边的孩子每天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这就是普通父母的心情和该有的态度呀!推荐给身边的亲人和朋友,都觉得受益匪浅。今年寒假,再次翻开这本书阅读,我又有了不一样的思考。更深地感到,应该向管老师那样去当一位长者,无论是父母和老师,都应该这样去引领孩子。
首先,永远不要停止成长的脚步,学识、修养、见闻、实践等等都是教育者宝贵的财富。
管老师教育女儿,总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四两拨千金,娓娓道来,令人心服口服。看完他的信,我往往拍拍脑袋,“对呀,我也是这样想的嘛,怎么就表达不出来呢?”或者,因为看完才帮自己整理好思绪,觉得这些话深得我心,然而靠自己却讲不出来。为什么这样呢?自己的学识不够,看待问题的深度不够,思维水平、表达能力都有欠缺,所以引导孩子不是那么得心应手。教育者本身才是最重要的资源,教育者的自我成长永远是没有尽头的。所以什么书都应该看一看,不管是教育类的专著,文学名著,人物传记,百科全书等等,开卷有益,对我们教育者尤其如此。除了书本,还要善于向身边各种人学习。孔子师向橐,现代社会分工更细致,各行各业都有学问,老师要尽可能丰富自己的知识。想到自己平时埋首教室,不是批作业,就是处理各种琐事。看似兢兢业业,视野却不够开阔。所以提醒自己每天一定要留出一定的时间看书、浏览新闻之类,不要闭目塞听,成为井底之蛙。
其次,教育者要细致入微地观察,善于捕捉教育的契机。
“水要杯子去捧住,花要泥土去抱住,很多话,要一些铺垫。”教育是门艺术,从管老师这里充分表现了出来。教育女儿,他用更能够完整表达观点的书信,也更方便深度思维。而每次书信的间隔时间,内容长短都有讲究。每次,管老师都根据女儿近阶段的生活和心情来展开,围绕一个主题,谈“计划”“心态”“烦恼”“朋友”等等。而所说的点点滴滴,都结合平时的语言,行为来,像是对近阶段生活的“复盘”,帮助她对自己的方方面面进行回顾、反思、探究、提升。相信再没有什么比这种教育更有效了。但这都依赖于教育者平时对孩子深入地观察、思考。不要急于表达,等到一个合适的契机,一切水到渠成。
最重要的,教育者一定要用平等的姿态去对待孩子,能够理解他们的心情,宽容他们的错误,尊重他们的思考,然后才是引导和建议。管老师对待女儿,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更没有像有些大人那样,用自己比孩子多了几十年的经验去碾压孩子的智商。允许孩子犯错,“考好了,好。考砸了,没事,抬起头,看谁能笑到下一次。”“开学至今,你全力以赴,这个过程,在我看来,完美100分。由此过程,你可以从容淡定地走进考场,了无遗憾地走出考场。”不去苛求孩子,这份理解和爱,宽容和信任,是让孩子接受你教育的基础吧。记得有的家长很苦恼自己苦口婆心,孩子就是什么也听不进去,其实自己咄咄逼人的态度就已经将孩子推到了千里之外。
边看书,边领略其中之妙,其乐无穷。
(牛塘中心小学 王惠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