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顾名思义,是高效性课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是要向课堂要效率,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能够学习到更多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达到教学目标,攻克重难点。随着课堂改革越来越进入深水区,我们一线语文老师在课改这条路上也渐渐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不再唯自己的权威至上,而是俯下身来和学生在一起,思考我们如何才能使语文课堂更朴实、更丰实、更扎实、更高效!
一、课前预习让效率大大提升
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老师也能根据预习反馈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效的预习是成功学习的基础。在讲授新课之前,老师安排学生进行课文预习,预习本身就是主动探索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一部分,通过预习可以初步了解要学习的新知识,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师讲授时可以提高理解的速度,提高学习效率。
要想学生能够高效的预习,老师可以适当给出预习范围,让学生有针对性的预习。预习单中包含生字正音教学,词语理解教学,还包含句子赏析理解等,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父爱之舟》这节课是一节信息化教学研讨课,许多老师都发挥聪明才智,做出了许多变化。其中有一节课,老师就安排学生完成预习单任务。老师提前一天给学生下发任务单,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式自主学习,将学习成果反馈给老师,老师通过大数据分析,找出问题最多的题目进行答疑解惑,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实质性的解决了学生在预习时遇到的难关。在课堂中,老师运用百度语音给同学们正音,纠错。还通过电子词典的方式更为直观的理解字词的意思,对于学生词汇的积累有了很大的帮助。整个预习环节短短几分钟,却涵盖了诸多内容,这一个个新颖的预习模式,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更为高效的听课,还锻炼了他们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
总之,预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扎扎实实的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能够大大提升课堂效率。
二、朗读训练让重难点易于掌握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常常强调朗读的重要性,这不是在拖延时间,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就会更加简单的理解课文内容,从而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来进行发挥。但是一节课上的时间有限,往往需要老师有针对性、有要求的训练,而不是蜻蜓点水。例如在《父爱之舟》这一课中,作者吴冠中描绘了与父亲有关的七件事情,这七件事不论是从生活中还是学习时,都体现着深深的父爱,但往往学生无法真切的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情。教师通过扎实的朗读技巧以及示范读的方法,能够更加有效的给予学生更加良好的朗读体验,进而全面的提升朗读能力,通过不断的示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完善自己,并且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及时的改进自身的不足,有效地提高自我完善意识和相关的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将自己对于朗读技巧的理解进行充分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阅读内容和阅读体验,从而完善学生朗读能力的养成。比如在体会父亲带我住旅店一事时,父亲叫来查房时说的话,同学们通过反复品读,不仅读出了父亲的心疼,还体会出了对客栈的气愤,更感受到了那一份自责,情绪的层层递进,就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升华体会到了。很好地为下文原本节俭至极的父亲,听到查房说加钱换房时的“心动”做了铺垫。
三、感知课文脉络让条理清晰自如
感知文章整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阅读文章要立足于全局,让学生从整体上感悟课文,切忌从只言片语中获得信息,这只会起到事倍功半的负面效果。各类文章,不管内容简单还是复杂,总是根据思路来架构篇章的,引导学生感悟一些文本的结构特色,对于学生理解课文是大有裨益的。还是以《父爱之舟》为例,文中能体现父爱的场景十分多,梳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老师就通过课前预习,请同学们通过制作思维导图的方式自行梳理文脉,再进行上传汇总比较,拿出比较有特点的思维导图进行比较。从中发现相同之处,进而发现虽然两位同学都是概括的同一件事,但一位同学是照本宣科,照抄原句,另一位同学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将句子进行了精简,让场景内容更为简明,再在老师的进一步帮助下,将这一个场景再次精简,去掉众所周知的人物,保留主要事件,以小标题的形式展示场景内容。再有此再次回顾其他几个场景,举一反三,进而高效梳理文章脉络,课堂行云流水,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实在是为让课堂教学变得事半功倍起来!
打造高效课堂,是把学生放在课堂的正中央;不再唯模式至上,而是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融进了我们的备课、上课当中去。走的扎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实际问题。当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教师培养学生探究的方法和兴趣,也是我们进行教科研工作的精神风貌。只有课堂高效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更朴实、更丰实、更扎实!让我们的学生能在"三实课堂"中以饱满的热情去学习,以严谨的态度去探究,对知识有一种渴求,真正去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