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郭力老师的《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这篇文章,感触颇深。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陪伴尤其重要,教育不只是责任,而是在孩子成长关键期的陪伴和正确的引导。
孩子总是很快乐,而大人却总是有各种烦恼。孩子总是快乐地无端,我们却总是愁得有理。当我们小的时候总是很快乐,而长大接受了教育,我们失去了自己原初的快乐。我想我被现行的环境磨掉了太多珍贵的东西,尤其是快乐的能力。因此我对我们班孩子最大的教育期望是想让他们做一个始终快乐的人。在如此功利的社会教育环境里,我不知道这个想法是否正确,郭老师对孩子说“我不强求你成功,只要你快乐”让我找到了契合点,我也由此明确了自己对孩子的未来教育方向:让孩子做一个绝对快乐,相对成功的人!
我本来以为《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耶鲁女孩培养手记》写的就是怎么培养出耶鲁大学生的教育辅导书,对如何培养一个孩子进入世界高等学府虽然很诱人,但我却毫不感兴趣。因为这样的教育在我看来太功利太实用,在我看来,教育需要大情怀大格局,其次才是技术和方法。郭力老师就是这样一位胸中有情怀,脑中有格局,手里有方法的好妈妈和教育专家。
关于教育的方向,郭老师说:“我希望我们的孩子接受批判性思维教育、独立人格的教育、普世价值的教育。”她在意的是孩子学会正确的思维方式,注重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塑造,希望孩子有一个独立的正确的普世价值观。
正是有这么明确的教育方向,所以她并没有感觉自己女儿上了耶鲁大学就多了不起,她因此没有把这本教育书的重点放在如何考取耶鲁大学的技巧上,她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孩子的爱的能力、公益心、好奇心、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自主选择能力、包容心、责任感、合作精神等,这是一个伟大的视角,因为这个视角的广阔,她的女儿不仅仅成为了一个优秀大学的大学生,更成为了有独立意识、善于分享和沟通,和人保持正向的积极关系,学会了和这个世界如何好好相处的人。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是独立、自信、有自己丰富的世界和独立空间的人,而父母则往往容易用爱束缚、拖累孩子,自己的情感对子女过于依赖。郭老师认为,父母和成年的子女应该彼此都有非常自我的空间,他们相互独立,相互尊重,不过度彼此干涉彼此的生活,这样可以做到空巢不寂寞,解放了儿女,释放了自己。
郭老师不仅仅是个有境界和胸怀的人,也是个对教育很有技巧和方法的人。她教育孩子很明确地从5个方面做:诱导孩子的秉性,拓展孩子的志向,培养孩子的才能,鼓舞孩子的勇气,克服孩子的毛病。郭老师教育孩子有三个关键词:沟通、适度、方向。她教育孩子沟通而不强加,她能很好的处理规矩和爱的关系,总是让孩子自主选择。她主张给孩子一个启发式的多元选择空间,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路,他才能走得相对优秀,相对快乐!她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她认为:人生是场马拉松,孩子在某个阶段表现平平并不意味着他以后平庸,我们不能要求孩子在每个阶段都跑第一。
郭老师善于发现孩子天性中最根本的东西,然后根据孩子的天性“因势利导,扬长避短”。 对孩子的教育她总能做到适度,既不过多干预,又不放任自流。郭力的陪伴,让我明白教育不是独舞,只有教与学者默契配合,才能更好的进步,只有制定合理的计划,才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