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原生家庭》有感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悉心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毕竟“家庭”这个人生第一课堂才是孩子知识的最初启蒙地,父母也是孩子最重要的导师,因为孩子的成长和教育离不开父母的陪伴。所以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之重要 ,已无需赘述。然而一些父母对子女的伤害,真可谓是“问题父母”。
何为“问题父母”呢?父母的负面行为模式持续存在,始终支配着孩子的生活,就是“问题父母”,我们国家最典型的就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打着为子女好的名义,认为自己永远都是正确的,子女在其影响下,构筑了一个完美父母的假象,他们认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好,甚至认为父母对自己某种程度上的虐待是理所当然的,并且他们会自欺欺人地将不可接受的事合理化。
其二,就是不称职的父母,这类父母对子女造成的负面影响,不易察觉且难以界定。他们的伤害方式不是打骂,而是疏忽。他们的子女就像没有父母似的,不被关爱,被剥夺了童年。
其三,是属于操控型的父母,这类父母喜欢维持子女的无力感,希望子女不要离开他们。一般他们的操控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控制,即简单直接、毫无掩饰的控制,经常包括威胁、恐吓和羞辱。比如,他们会说:“按我说的做,否则我不再理你”;另一种是巧妙控制,常见的是“帮手型”父母。他们在大事小事上安排子女的生活,经常制造一些状况让子女“需要”他们的帮助。操控性父母导致的结果一般会有两种结果:一、前者是子女屈服于父母的操控;二、后者是子女则与父母对抗,形成“适得其反的叛逆”。
其四,酗酒型父母的孩子至少有四分之一也会成为酗酒者,另一种情况也可能是其子女的配偶常常也会是酗酒者。除此之外,酗酒父母的子女很难信任他人,因为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信任的来源。父母酗酒造成的伤害,让孩子无法信任父母,更无法对外界有信心。
其五,身体虐待型和言语虐待型父母对于子女来说,他们很难获得信任感和安全感。因为与父母的关系,是我们成年后和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如果说一个人的童年充满焦虑、紧张和痛苦,那这些情绪将会演化成负面的预期和偏执的戒备心理。
其六,性虐待型家庭和有毒的家庭体系较为少数,这样的家庭里的孩子常常会觉得自己是异类,他们收到的心理伤害就像心里癌症一样,令受害者痛苦时,也令其的生活也严重受损。
问题父母的行为给子女造成的伤害,并且会伴随着他们的生活挥之不去。他们需要用一些方法重塑自我,才能活出自己的人生。
首先,受害人可能需要尽可能释放自己内心的悲痛和愤怒,把责任归还责任人,内心才会真正获得平静;其次,子女要学会从观念、感受和行为等层面摆脱和父母的纠缠,在情绪激动时,要尽量避免与父母接触和对峙。可以采用“少一些反应,多一些回应”的方式来处理和父母的关系。学会不再自我惩罚,卸下为童年不幸承担的责任,将责任归还给责任人。。
这本书告诉我们,爱不只是一种感受,更是一种行为方式。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学会如何正确地爱孩子。身为子女,当我们受伤而无力挣脱时,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或者找到一些专业的书籍进行阅读,来帮助自己进行摆脱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