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作者:盛舒舒
摘要:价值观是用来区分好坏标准的途径之一,它代表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在小学教育中尤为重要。
其中“立德树人”是价值观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小学生是社会主义未来的接班人,会成长为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所以需要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与诚信意识,但是小学生的性格、思维正在处于一个成型与发展的时期,认知水平与心理年龄发展还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好的影响而走上歧途。所以让德育深入每名学生的内心,开展德育教育十分必要。
[关键词]德育教育;问题;建议;融入
一、当前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是社会主义未来的接班人,未来的中坚力量,让德育深入学生内心,开展德育教育十分有必要,但是在当今的小学教育中人们都非常重视学生的文化教育与智育教育,因为应试教育在我国教育最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与作用,学校的德育课往往是流于表面,照本宣科,所以当前我国德育教育中存在以下问题:
1.教育理念上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
在我国的教育中国向来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虽说如今素质教育经常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很多家长与部分教师的思想深处仍然存在着孩子的好坏与孩子的成绩有直接联系的思想,孩子的文化课成绩是教师也是家长最为关注的一点,对于德育课一般都不重视甚至嗤之以鼻,形成了一个“重智轻德”的恶性循环。
2.德育过程的形式化
在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着形式化的现象。目前大部分学校都有《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这是德育的主要教学课程,但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都是照本宣科,要求小学生死记硬背一些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然后最后以考试形式来检验学生的德育水平的高低,甚至有的只是口头问一问,就给予通过,更别说主课老师对德育课还要占用的一系列问题。所以学生的德育认识存在非常多的片面性。同时,由于小学生的性格、思维正在处于一个成型与发展的时期,认知水平与心理年龄发展还不成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的集中,对于德育教育中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难以有深刻的理解,所以没有办法有效的自我监督与自我制约,很难将种种行为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只会死记硬背。因此,在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中只注重形式上的开展,缺乏实质的内容,忽视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与真正可以转化为自身道德品质的方法。
3.德育内容与生活实际脱离
在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换代,信息传播的途径与方式越来越丰富,小学生懂的内容通过各种信息途径学习传播,在生活中势必会反应社会现实中的各种各样冲突与矛盾。在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中也要结合这些冲突与矛盾,教会小学生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与道德选择,教给小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但是在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中,其内容只是一些非常死板空洞的道理,甚至与现在社会生活相脱离,把小学生当成什么都不懂的宝宝,将他们放在一个真空的环境里,规避一些新的道德问题与新的价值观念。然而信息化发展,不可能永远都把这些挡在外面,所以当小学生有一天真正的不可避免的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学校教授的死板的道德观念与信息化中道德理念会发生冲突,因为心智不成熟的缘由,小学生会陷入无法理解的矛盾中,导致德育工作的效率非常低下。
二、改善我国小学德育教育问题的建议
虽说小学德育教育有着各种各样的为难题,但是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实施与发展,在对比以前的德育教育工作,其实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从最小的一件事情中就可以发现,小学德育教育的课程配置比以前更加合理,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若想更加完善,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下面就提出一些建议来解决问题。
1.将德育融入到各科
在上述提到过《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这是一门专门以“德育”为目标的课程。该课程涵盖了学生成长的三大环境,即自我、社会和自然。通过对学生“自尊、自立、自强”意识的培养,让他们学会尊重自我、正视自我,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此外,对社会、自然与人类关系的认知,也让低年级小学生在意识深处对自身所处的环境有了初步认识,让他们懂得与人相处、与社会沟通以及爱护自然等道理。虽然这门课非常具有意义,课程编排合理,围绕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徐徐展开。但在刚刚也讲到大多只是非常浮于表面,而缺乏深入理解。所以,如果在不同课程的联合渗透将会加强德育的培育效果,其中语文教育最为明显,在语文课程的讲授中融入德育内容,将情感教育与德育相结合,不仅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比如,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文章为《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讲的是毛主席带领战士为干旱地区挖井的事迹,教师在讲授这节课时就可以将“大爱”情怀同“爱国”思想结合起来。毛主席对百姓的爱,百姓对毛主席和战士们的感恩,既体现了人性人情的美,又彰显了我们党对人民的爱。除了语文课外,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辅助课程对“德”的意识的渗透也是不可小视的。数学老师可借助“加法”“减法”等运算规律,向学生讲授“爱”“德”增减的道理,音乐老师可以借助活泼可爱的韵律增强学生的“美”感,将德育渗透在课程教学中,从教学实践来看是有一定成效的,它拓展了学生友爱的意识,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奠定了基础。
当然了家长也要转变德育无用的观点,所以家校课程也可以提上来,让家长重视孩子德育的发展,培养孩子热爱祖国,热爱他人,热爱父母,热爱集体的良好品质,将德育课的功效与作用发挥出来。
2.丰富德育教育形式
除了书本课程中渗透的德育,建设校园文化与校园环境也同样非常重要,良好的校园文化会为孩子的学习与成长营造一个美好的环境。信息的飞速发展中,多媒体技术正在不断地走入课堂教学中,为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图片、视频,故事将典型的德育实践与榜样的道德人物展示给学生。也可以探讨社会上一些比较著名的道德示例,让学生们共同思考里面的道德问题。同时,学校要开展一些家长座谈会,家校课程,不仅可以家长交流学生一段时间内的德育表现,也要让家长在家里也有意识的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丰富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将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德育教育结合起来,给学生实行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开展德育的形式一定要丰富多彩,避免简单化与形式化的倾向,让德育深入孩子内心。
3.德育内容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每个学校有每个学校的教育特色与办学特点,每个城市与地区也有各自的特点,每年可以将自己城市与地区的典型的德育实践融入到德育教育中,德育教育内容要根据现实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避免小学德育中的空洞、枯燥的现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将德育教育与多媒体信息网络技术结合起来。在网上开展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在网上开展讨论,加强小学生对德育的认识。因此,在小学德育教育中,一定要将德育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促进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总而言之,德育是价值观中关键实施点,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教育理念的陈旧,影视教育的根深蒂固的影响都为德育工作的开展形成一些障碍。德育不同于“成绩”教育,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教育,是长效教育,是需要从“基础”抓起的教育。让德育教育落到实处,学校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促进小学德育教育不断地发展完善,促进小学生的德育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周丹.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的应变[J].天津教育,2008,9.
[2]]熊素芳.《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3,(01).
[3]丁燕芬.浅析小学德育中的反道德现象[J].教学与管理,2009,10.
[4]刘立华.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0,(22).
[5]孙雪峰.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