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之后要等待
牛塘中心小学 许丽娜
在一次上网学习中,接触到了“等待时间”这一概念,这是美国心理学家罗伊在1974年提出的。她在研究课堂提问时发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如果学生没能立即回答,那么一般教师都会组织语言加以引导,在提问与引导学生回答之间的平均等待时间约为0.9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是不可能进行充分思考并构思答案的,他们的回答只能是长期学习积累下来的一种本能反应,或是从记忆库中调取知识片断进行应付。罗伊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如果增加“等待时间”,课堂会发生以下变化:(1)学生的回答变长;(2)学生不回答的次数减少;(3)学生回答问题时更有信心;(4)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回答敢于进行挑战或加以改进;(5)学生会提出更多其他的解释。然而,研究发现,对于许多教师来说,在课堂上哪怕增加几秒的“等待时间”也并非易事。因为感觉上的“冷场”会促使他们重新组织语言加以引导,同时教师也担心,延长回答问题的时间,学生可能会心不在焉或调皮捣蛋。
我深感有理,于是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尝试等待。发现在增加“等待时间”后,课堂上师生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第一,在备课时我应该花更多的时间设计高质量的问题,上课时才会让学生更充分地参与到学习之中。
第二,我要针对学生常见的错误设计问题,让问题的针对性增强。必须多留心,多积累学生错例。
第三,由于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且每次都要解释自己的回答,因此其解释理由的习惯和能力会自然地延续到书面作业中。比如,学生在做判断题时,对于错题总要找到错误原因,并订正。
第四,许多教师在课堂上还高度重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因而某个学生所犯的错误可以因为小组成员的帮助而及时改正,而且通过集体协商和合作,学生能做出更好的回答。
第五,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他们逐渐认识到,提高学习成绩主要不是依靠运气发现“正确”答案,而在于真正理解。所以他们乐意更多地与同学一起探究、讨论和建构自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