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提出:要把我们的传统教学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努力从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这就是让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课堂的教学。显然易见,学生的立场是我们不可忽略的一个思考因素。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立场
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课堂教学的主体以从“教师”转换为“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做到学生为中心,让知识的传授转为学生自主学习,这个转变在我们信息技术课堂中非常实用,也贴合了信息技术探索、合作操作学习的理念。例如:《遨游网络世界》这节课,之前我们都是按书就搬的方式来讲授如何上网,教师在台上控制着电脑自己操作演示一遍,最后留给学生十分钟时间操作一下,除了按书本上的例题去完成,学生就不会自己思考些什么。改变主体立场后,我的课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让他们自己告诉我如何上网,我来做一个“不合格”的上网者,学生纷纷都会来给我“献计”,他们不光学会浏览网页,更会处理一些网页查询、访问的课外知识,学生“教会”我上网后,自己记住所学的知识的同时,更获得了一种成就感。这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立场,让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成功感。
二、联系学生的生活立场
一切学习都离不开生活,我们的知识教学围绕着课本,在这应试化教育的情况下,我们忽略了学生的生活,因此使许多学生产生厌学等心理,这样,我们何不把教学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呢,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学到知识,岂不是两全其美。
我觉得这一点,我们学校做的还是很到位的,很多传统节日只在书本上出现,慢慢淡忘于我们的生活中时,学校会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联系到自己学习生活中去。例如:重阳节,在我的印象中,这个节日只存在我们的课本中,“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这要有名的诗句,我们的老师们解释的头头是道,语言艺术丰富多彩,可真正有几个学生记住了重阳节是什么?它有什么寓意?v这些知识传授的薄弱点,就在我们学校开展重阳节活动时,学生才真正明白了这两句诗句的含义,这就切实联系到学生生活中,才更有效地促进了知识地传授。
三、关注学生的个别立场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我们定位一个学生的好坏永远在于学生的成绩是否优异,却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这就是要我们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就像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每个学生的基础起点都一样,但是不同学生就会有不同的能力操作,这时,我会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性来安排课堂的作业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正如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所云:经常地、全面地、系统地研究学生,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前提。我们教师就要明确定位好学生的位置,课堂才有活跃的气氛,才能有更有效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