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9日至21日,我和曹颖老师参加了在南京市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第28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千名小学数学教师齐聚一堂,共享这一视觉和听觉的盛宴。本次活动为期两天半,共14节课,两天半的学习我们都受益匪浅。各位名师的展示可谓精彩绝伦,让我们领略到了他们扎实的基本功、从容不迫的教学风度、睿智幽默的教学语言及精湛的教学艺术。每位老师都有各自的风格,每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方面。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数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21世纪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教材顾问郑毓信教授做了《“深度学习”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报告,从“深度学习”的具体含义、如何做好“深度学习”两个方面,理论结合课堂实践,声情并茂地做了报告,然后介绍了深度教学的四个关键要素。
贲友林老师执教《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贲老师依托数学课前小研究,通过同学交流,比较了面积与周长的异同,从算法、概念、单位、进率等方面揭示了不同之处,再利用儿歌等形式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计算方法。贲老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探索研究,为我们展示了真实精彩的课堂。
张齐华老师《图形中的秘密》带领学生通过研究“哪块打碎的玻璃能配出原来的玻璃”这一问题发现图形的秘密。一个三角形玻璃碎成三块后,选择哪块就能还原呢?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互相交流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3号图形还能再摔得碎一些吗?怎么摔才可以还原,怎么摔不可以还原。要是玻璃是正方形或者长方形呢呢?”“当你感觉真理在握时还想听别人的想法吗?”“倾听和尊重是需要智慧的。”张老师语言幽默风趣,鼓励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激励孩子们进行思考,通过空间想象、小组交流、全班对话,寻找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张老师的课堂中,真理越辩越明,通透清晰的课堂里有着随处可见的细节智慧和深入骨髓的教育情怀。课后张老师进行了《学科育人》的讲座,并与现场老师进行互动交流,张老师指出数学要教人透过现象看本质,学科育人,课程育人,课程之外还有很多育人的道路。
周卫东老师执教的《平均数》充满着浓浓的统计蕴味,他从某次考试“整体水平如何”这一问题出发,与孩子们一起研究了平均数的“趋中性”、“敏感性”这两个特性,以及“先合后分”和“移多补少”这两种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最让人惊奇的是这节课上孩子们没有动用一支笔。周老师的课堂教学观是“高观点、低结构、中温度”,他用上位知识统整教学内容,设计了几个大问题,如“这个学生考86.5分,对班级平均分会有影响吗?”“代表平均数的这条红线位置在哪里?”“评成绩、订校服、做评委这三件事哪一件与今天的学习有关?”“埃蒙斯射出最后一枪后,世界一片( )……”通过一个又一个巧妙的问题引发学生自我研究,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统计学含义,催生真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力。
罗鸣亮老师的《口算乘法》,一节数学课无比快乐,台上台下笑声一片,孩子们的奇思妙想,让身为老师的我们在笑声中不断思考:我们到底有什么方法能让孩子们真正喜欢我们的课堂,在我们的课堂中都能有所成长?徐斌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孩子们在文字阅读与画图理解的对比中,思考、体会“画图”这一策略的优势。让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在循序渐进中掌握。刘德武老师执教了《相等与不相等》,刘老师特别有亲和力,说话很温柔,语速适中,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不快不慢,容易接受。那阳光的笑容和温暖的声音让所有听课的学生和老师都如沐春风。除了本节课的设计独具匠心之外,印象最深的是刘老师对每位回答问题学生的点评,不是简单的“好的”“不错”……而是真诚的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
老师们的课堂精彩纷呈,亮点颇丰,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能让学生沉浸在课堂当中,是每一位老师非常渴望做到的,也是教学的高峰,要勇于攀登,需要我们不断地提升知识涵养与教学水平;能让学生自发地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也需要老师能敢于放开“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大敢创新,用于创新;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勇于发言,离不开老师的鼓励与欣赏……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只有充盈自己的知识,紧跟时间的步伐,努力进取,我们才能不辜负学生,不辜负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