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届现代与经典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培训心得
2019年4月19日至21日,我有幸来到南京人民大会堂聆听教育届“大神”们的精彩课堂,领会他们的教育精髓与教育思想。下面我就其中几位名师的课堂谈谈我的体会和感悟。
郑毓信教授倡导“深度学习”是数学课堂中必备的思考学习过程。他认为学生应该是通过数学学习思维,而不是通过思维去学习数学。在不断的追问中,学生会逐渐自己思考,在自我的思考和学习中知道了许多道理。郑教授的讲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度解读“深度教学”,从哲学角度理解数学教学。为我们打开了另外一个窗户,为今后的教学设计主体指引了方向。
贲友林老师执教了三年级《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整节课中,贲老师设计了许多问题,频率高、面较广,学生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都能作出及时准确地回答。学生们也没有重复发言或是言不答题,当回答有错误时,其他学生能及时地判断和修改;表达不完善的发言,更能加以补充说明。这节课是学生的展示,贲老师引领、总结方法的归纳。以后的复习整理课可以用这种孩子自我探究模式进行,效果会比较好。
张齐华老师为我们展示了六年级《图形中的秘密》。 这节课通过还原破碎玻璃,渗透了初中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法则,更像是一节中小衔接的课。张老师貌似“随意”提出的一个问题,“演变”成了现场辩论。他尊重学生,在继续辩论的同时,将知识点进一步点化,让学生在辩论中明白。同时张老师风趣幽默的评价,精炼的问题将学生们一步步引向深度学习。这看似轻松欢快的课堂,实则背后下的功夫,可想而知。张老师不亏是“数学王子”,令人折服。
潘小明老师的《数墙》课堂上,潘老师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尊重每一个孩子,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在不断的回答中,引导学生学会回答,在表述数学的过程中注意语言的严谨性。他在教学时,时常俯低身姿,拉进与孩子们的距离,让孩子更愿意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观点。潘老师始终坚持教会学生一种思维方法,比教公式重要得多的观点。他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用特定的规律,想象出可能符合规律的答案。
徐长青《分数的意义》一课,从具体的实物抽象出数学知识,单位“1”是能度量的,由线段到直线,层层递进,学生学习起来很轻松。他通过让学生平分之间的尝试中让学生明白单位“1”是不能无限扩大的,为学生以后学习有理数和无理数埋下伏笔。徐老师上课语言幽默风趣,极具个人特色,相声演员似的妙语连珠,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
强震球老师给四年级学生上了一节六年级的《解决问题——假设问题》,强老师一开始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当一个会的孩子打开了思路后,没有急着让这个学生全部说出来,而是将问题抛给小组。他用人民币调整的方法将鸡兔同笼问题简单化了。他还反复强调张数、钱数,必须要满足题目中的两个条件,引出了替换的必要性,将课堂还给学生,引入深度学习中。强老师注重替换的过程,慢学习,不一味的快,让学生充分经历过程,互动激发孩子思维。这样学生可以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进而脱离实物,进行计算,这才是深入理解。复杂问题深入浅出,值得学习。
周卫东老师执教四年级观摩课《平均数》,周老师用微信聊天的形式引入新课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顿时高涨,顺利进入状态。他用沙龙室,聊天式的课堂形式重新定位教学目标,重新审视重难点,一个小数贯穿一节课,突出了平均数的特征。这节课静中有动,学生的思维在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跳跃。淡化了平均数的计算过程,侧重于对平均数的认识和应用。
黄爱华老师的五年级观摩课《认识百分数》在开课便提出两个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后来他用了几张“简单”的PPT,在深度对话中贯穿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有什么用,并对孩子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黄老师诙谐幽默的语言以及调皮的肢体语言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全部参与到活动中。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观点、畅谈体验、充分展现个性。
错着错着就对了,聊着聊着就会了,做着做着就通了。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其中凝聚着大师们背后的钻研、阅读、推敲、深思!踏雪无痕,育人有心!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在今后的课前准备中,要多思、多想;在课堂实践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然生长,不怕错,不怕难,重过程,重体验。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颗未经打磨的钻石,只要我们给他以阳光他就能更加灿烂。
曹颖
2019.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