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怀感恩之心,共话桃李之情
牛塘中心小学 王云霞
假期中,我读了《做智慧的教师——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应关注的55个问题》这本书, 书中关于教师对教学细节的关注、对教师智慧的关注、对教学实效的关注等一系列问题,为我们搭建了一个交流共享的平台,提供一些教学细节、教师智慧、教学创新的操作性理论的诠释与实践案例,觉得很有启发。 但我想光有理论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结合自身的实践进行反思,这样才能感悟教育的真谛。
承蒙学校领导的关心和照顾,今年我有幸执教了一年级,和自己女儿一起来到了丫河校区。和女儿一起成长,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作为一名教师,我在思考如何才能教好这些孩子,他们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全部希望;而作为一名一年级学生的家长,我又在思考家长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家长希望老师如何对待和教育自己的孩子。带着这两方面的思考,我开始踏上了不一样的教育之旅。
一年级的小朋友刚从幼儿园过来,想要适应新的生活,还是有一点困难的。偶尔会有小朋友早上入学时在地上打滚撒泼不肯上学,那就是不能很好适应小学生活的孩子。相对于小学,幼儿园生活简直是天堂,孩子在园里里可以吃好睡好玩好,上课时间每天不超过一小时,而小学则完全不同,除夏令外,其他时间没午睡,每天上课时间至少是原来的三倍多。而且还会面临每天把字写好、作业做好和迎接单元练习等任务。这对于孩子生理和心理上都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而且孩子的水平良莠不齐,有的孩子早就进行了幼小衔接,读书认字和100以内的加减法牢牢掌握,而有的孩子连数数都数不清。这也对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影响,该怎样教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所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同时你还会面临很多问题,如学生不会写字,发作业本发不了,甚至孩子们都听不懂你的指令等问题。刚来时,就有老教师和我说,高年级讲三遍才懂的难事,到了一年级要做好讲八遍的准备。
还记得第一节课教《数一数》,我觉得5分钟可以讲完,在家拿女儿做实验,确实可以。但等我真正上下来,我发现一节课都讲不完,想让每一个孩子都弄懂学会,可不是件容易事。而数学学习,若不是真正的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是断然不会有什么效果的。所以之后的每一节课,我都会在重点和难点上舍得花时间,给孩子理解和消化的时间,让孩子们大胆地说,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争取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咀嚼和回味的时间。夯实基础再进行练习,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作为家长,实在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埋在作业堆里,学习本是件快乐的事情,适量的作业也可以达到教学效果。凡事过犹不及,我绝对不会用过量作业来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反,我们班级口号喊得很响亮:“数学其实一点也不难,只要坐下来,钻进去,多动脑筋,就一定能学好”。好的习惯会伴随孩子一生,让他们终生受益。我一直在培养孩子专注的习惯,给他们讲孔子带学生向老翁求教捕蝉的故事,捕蝉首先要学练站功和臂力,身体定在那里,要像竖立的树桩那样纹丝不动;竹竿从胳膊上伸过去,要像控制树枝一样不颤抖,另外注意力高度集中,神情专一,精神到了这种境界,捕起蝉来还不手到擒来,得心应手?只有做事情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才能把事情做好,取得真功。我们要提高学习效率,就一定要专心致志,杜绝表面上的假用功。孩子们在我的教导下,听课有效率,作业也很快,极少有拖拉现象,这样教起来也很轻松。
作为数学教师,仅有好习惯够吗?我想还远远不够,除了习惯之外,更重要的是思维,甚至思维是高于习惯之上的。我的课堂上,一直提倡孩子们要动脑筋,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论对和错,我都会鼓励他们敢想敢说。数学题目千变万化,有很多类型可能见都没见过,孩子只有大胆地去思考,才能有所得。一年级的数学也不简单,期末考试近十分的难题,平时的练习和思考题难度也不低,所以每一个孩子都要善于动脑,杜绝课堂上发呆偷懒现象。夯实基础后,我们可以向孩子们的思维发起一定量的挑战。我会从自己为女儿准备的课外书上寻找一两道难题让孩子练练脑,有时会放在实物投影上,大家一起想办法。有时就是让他们听题目,其实听的难度是很大的,远比在实物投影上看题目难得多,但我会反复读几遍,训练他们捕捉重要数字信息的能力,一开始有的人不会听,后来越来越的人会听了,就连听课也比之前更高效了,实在是一箭双雕。我经常会让孩子们自己来讲,我说话极少,让孩子们相互补充讲透彻。更重要的,我会让孩子们说做出这道题之后的感受,这种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滋味实在值得放大,值得更多的孩子们去追求体验。爱动脑筋,才能学好数学,乃至将来的数理化都是这个道理吧。有时会和孩子们一起玩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其实这种玩法,最能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孩子们爱动脑,会动脑,学习效果自然很好。
一堂好课更多的应该是关注人文的东西,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基本知识和技能是每个老师都关注的,毕竟它会在考试中显露无遗,而对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则是潜移默化的。一堂好课必定会给学生的心灵留下点什么,一定会对学生产生触动,即使是细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记得班上有一个吴同学,又瘦又小,做事情很慢,学习成绩很不理想,对学习也不太感兴趣。但我并没有批评和指责她,我只是告诉她;“你只是暂时没有适应小学生活而已”,我让她她不懂就来问,我会耐心指导,鼓励她大胆做题,一次单元练习之前,我对她说:“咱们试一试,这一次让老师看看你的最高水平在哪里?”孩子点点头答应了。单元练习考下来,她得了100分,我很开心,她自己抱着卷子亲了又亲,她说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考这么好。我让全班同学向她竖起了大拇指,还让她向大家传授了经验。我对全班说:“小小的她,大大的能量,从最低分到最高分的逆袭,只要多用心,你也可以做到。”温暖的鼓励和关怀,不仅让吴同学的学习热情越来越高了,好几名同学带着对她的羡慕而努力,也实现了从最低分到最高分的逆袭。一年级的知识毕竟简单,我不能把孩子看死,多鼓励,多表扬,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一切皆有可能。因此教师就是要尽自己的力,鼓励学生有所得,有所悟,让学生相信自己,挖掘自己的潜力。
想教育好孩子们,包括自己的女儿,身边的同事无一不向我传授经验。我一直说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身边的这些最可爱的人就是“巨人”。孩子刚上一年级时,内心充满焦虑,心情随着孩子的成绩而频频波动,她考一百,我就兴奋到极点,她考90多,我就想她在班级排到多少名。身边的老师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让我豁然开朗。冯老师对自己的孩子更多的是相信和放手,她的女儿在她的鼓励下非常优秀;裴老师一直向我强调要培养好的习惯,有不良习惯及时纠正;马老师说,放轻松,他们将来都比我们过得好;周静妹老师说,不要指责孩子,多看看她到底懂不懂;许秋琴老师时不时送小礼物给嘉嘉,让她觉得好温暖;许烨老师的女儿每天练钢琴4小时终过十级,是天才出于勤奋的最好诠释;陈子校长向我介绍阅读的重要性,阅读要有速度和质量;王丽清老师让我珍视孩子的天真无邪,还孩子一个金色童年等等。牛小丫河校区,好一个温暖的大集体!我一直说,来到丫河,这一切就是最好的安排!
这一年,回归小学教育的起点,知道孩子从哪里来,探寻孩子要到哪里去,在“来”与“去”之间,激发孩子的潜能,感悟教育的艺术魅力。伴着温暖和感恩上路,我将带着“希望”继续探寻教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