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悔
牛塘中心小学 王鑫霞
在我的从教生涯中,有过一些失败、一些懊悔。这些失败、懊悔看似简单,但它的背后,却是一个或一些学生受到伤害,某些伤害往往会伴随孩子的一生。曾经的错,今天的痛,深思方有悟,悔过而自新。
前些日子里,我细细品读了朱永新先生的《教育有悔》一书,这是我阅读的第一本通过“悔恨”来揭示教育教学成功规律的教育叙事作品,我感慨万千。起先我认为“教育怎么可能有悔呢?”但它的确是真实存在的。91位教师刻骨铭心的反思之作:真实、客观、生动、具体。它告诉了我哪些关于教育的心理必须纠正,哪些关于教育的行为必须克服,哪些关于教育的观念必须扭转。一本“活灵活现”的教育学著作,一把让我保持清醒教育头脑的“教育醒脑梳”!
有两句话,值得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
昨天我无意中看了南京师范大学金一虹教授的《两代人之间的沟通——永远的艺术》讲座,其中一个例子让我深受感动。
一个女孩在上大学期间,在耳朵上打了十几个耳洞,放寒假了,孩子怀着忐忑不安的敲响家门。本准备接受妈妈劈头盖脸的一顿骂,没想到妈妈打开门时,怔了一下却什么也没说。像平常一样吃饭。直到睡觉前妈妈还是什么话也没有说,好象根本没看见女儿打耳洞一样。
一个星期过去了,妈妈还是什么都没有说,女儿很是奇怪,妈妈什么时候也变得这么开放拉?她忍不住抱着妈妈说:“妈妈,我爱死你了。”妈妈也回应了:“我也爱你,可是你不爱你自己。”顿时,女儿泪流满面,妈妈心疼自己在耳朵上打了十几个洞,妈妈虽然什么也没说,但她是疼在心里。
多么聪明的妈妈,她用她轻轻的一句话:“我也爱你,可是你不爱你自己。”让女儿明白了妈妈其实是不喜欢我打那么多耳洞的——因为妈妈爱我!没有任何的“不许、不准”,却已经达到了教育的目的。的确这种无言的教育方式远比大声呵斥、当面指错、讽刺甚至挖苦等高明得多。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其结果是刻骨铭心的。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也一样,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
这在我是有切肤之痛的。在教育工作中,我曾有过认识上的偏差。很久以来,我一直以为: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能很潇洒地放开学生的成绩来谈教育的成功,那是对自己教学的放任自流,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借口。然而正值花季的少男少女,可以说是不知柴米油盐贵,不识酸甜苦辣味,他们的情感世界是丰富而浪漫的,刻板的说教听惯了,听腻烦了,听麻木了,当面乖乖的,背后怪怪的,总不能赢得他们入耳入心的悦纳,相反弄得自己灰面土脸,独尝尴尬。教育非河东狮吼之震慑,非婆婆妈妈之说教,教育是“好雨”——润物细无声,教育是爱!
有名言说:我们有时从错误中学到的东西,可能比从美德中学到的还要多。由此我想到了老师,我们有时从错误中发现的东西,可能比正确的还要美。其实,错误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可怕。“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北宋的苏轼几百年前对于人生都有这样的发现,今天的我们又何苦去孜孜以求那像梦一样的完美呢? 团聚是美丽的,离别更是一种美丽,一种弥漫着淡淡的哀愁的美丽;花好月圆是一种美,但花残月缺亦不失为一种美丽,更有一种韵味。
请给别人多一点宽容,这世界就会多一份美好,给错误多一点欣赏,这世界就会多一点可爱。身为凡人的我们,请在为那些安安静静的学生鼓掌的同时,也别忘了给那些“调皮捣蛋”生几许温柔的目光。因为只要我们的心有多大,教育的舞台就有多大。
在这个过分讲究是非对错的时代,有些不伤原则也不伤大雅的小错误,恰恰成就了人生的美丽。美丽的错误,让你拥有砰然心动的巧合,让你珍惜生命里的点点滴滴,让你包容命运中深深浅浅的缘分。
事实上,有时轻描淡写的一句鼓励,看似简单的一个爱抚,富有深情地望他一眼,看似不着边际的问寒问暖,讲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反其道而行之的榜样力量,不露痕迹的一个暗示……这些,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都会荡起学生心中的涟漪,这不就是“无痕教育——无言的艺术”的魅力所在吗?这种教育在呵护和引导中显示出强大的威力,它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不丢学生的面子,更不会引来抵触情绪。在“无痕”的批评教育中,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尊重,什么是平等,体验到了独立人格的尊贵和老师的拳拳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