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线带班》有感
牛塘中心小学 刘凯
这学期匆匆而过,工作空闲之余,我阅读了管建刚老师的《一线带班》。这本书立足于一线教师,尤其是我这样的青年教师,指导了我们许多非常实用的管理技巧和沟通技巧,我读后感触颇深。
刚开始读书,我本以为书中会有大量的理论阐述,会枯燥和乏味,可一读却一发不可收拾,被管老师风趣幽默的语言吸引,被书中一个个似曾相识的实例吸引,被文中切近一线教师生活的情境吸引。一下子我便读了小半本,天黑了也恍然不觉。
这本书分七个章节,紧紧扣住“抓”这个字,讲述一线带班教师的教学教育生活。这本书中从怎样和同事交接班,怎样上好第一节课,到怎样让家长知道你关心他们的孩子、怎样开网络家长会,从怎样让学生把课文背熟、怎样让学生的作业及时上交,到怎么让后进生感受作业的乐趣,再到怎样让课外阅读有时间和质量的保障、怎样抓好复习……无一不是一线教师日常工作的琐碎问题。
书中,我感受最深刻的地方在第二章节—“抓家长”,管老师十分重视和家长的沟通,他写道:条条大路通罗马,弯道也能到罗马。有时候,教师以为的曲折的办法,恰恰正是他人生的财富。
像我这样工作年限短,十分年轻的老师,总是会出现和家长“没话聊”的尴尬情况。工作4年的我,和家长聊的话题总是非常局限,仅仅着眼于孩子近期的作业情况、上课的状态等,久之,家长也会有些乏味。而书中提到有经验的老师的法宝—“万能话题”,聊孩子的同桌,聊孩子的朋友,聊孩子的特长、爱好,犹如明灯,让我豁然开朗。
初带班的新老师,最头疼的莫过于班中的后进生。面对他们的家长,也总是没有什么针对性的指导方法,时间长了,面对孩子没有起色的成绩,还容易引起家长的反感。管老师在书中提到要感谢后进生的家长,他说:99.99%的家长希望听到孩子的亮点,哪怕是最糟糕的孩子。而和这些家长沟通,彼此开心、彼此合作才是沟通的根本目的。管老师在下文中提到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实例,和家长沟通时要说孩子的好,紧接着要感谢家长的培养,考试后发短信或者利用QQ群、微信群等形式,表扬有进步的后进生。因为,后进生需要表扬需要温暖,后进生的家长也需要表扬需要温暖。
想起我们班有个叫张文涛的孩子,初来班级时,性格胆小内向,课上总是分神做小动作,课堂上老师讲的基础知识不扎实,课后作业也拖拖拉拉,默写生字词语时十分让人头疼,默20个,错的少时要7、8个,多时就要15、16个。我和家长沟通这个问题,家长也是苦恼异常,明明每晚都盯着写作业,默写甚至默2、3遍,孩子仍然毫无起色。我观察了这个孩子很久,发现他课堂上听课效率很低,抄写生字词语时也心不在焉,看一个写一个,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巩固复习的循环,识字量很低,默写全凭印象瞎凑。之后与家长沟通时,我便指出了这个问题,要家长注意,每当他默写有进步时,我总是第一时间和家长沟通,夸奖孩子越来越好,家长得到了肯定,监督鼓励孩子越来越认真,孩子的默写也有很大改善,上学期期末的默写复习,好几次都拿到了全对。
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视课前预习这个环节,我自然也不例外。刚开始,我仅仅只是布置下去让孩子完成,并没有明确要求,后来我发现效果不好,许多孩子直接忽略这项作业。我便在作业中明确的提出了预习要求:课文至少要读3遍,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在文中圈出生字等。为了防止孩子偷懒,我课前会看看孩子的语文书,有没有按要求完成。刚开始,效果比较明显,时间久了,我发现预习作业越来越流于形式。课堂上,指名让稍差的孩子朗读,他们仍然磕磕巴巴,漏字、多字情况百出。读了管老师的书,我才明白,原来,预习朗读需要有层次,可以让优秀的孩子做朗读示范,大家有了榜样,就明确了什么才是“正确、流利”地朗读。最关键的是孩子朗读时,家长一定要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看着语文书,用这样的行为传达您的重视。尤其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课文越来越长,预习读课文越来越重要。
管老师十余年如一日的坚持记录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 抓住班中那些看似鸡毛蒜皮、极易被人忽略的日常琐碎,从中提取有意义的东西,进行条理、集中深入的思考,提出许多实用的妙招,招招对症下药,让我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