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建刚,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十大推动读书人物”,江苏省特级教师,苏州教育名家。多么响当当的人物,没有谁能随随便便的成果,成功有其必然性,管老师也是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第一次接触管老师,是听了管老师的一节语文课,从他精干的身材,我猜想他是个自律的人;从他扎实精彩的课堂,我羡慕他的智慧与经验。从管老师团队其他老师精彩的作文课中,我感受到了管老师几十年如一日作文教学的坚持。这是我对语文管老师的认识。
暑假拜读了管老师的《一线带班》,读着管老师轻松通俗的文字,感觉就好像一位经验丰富又慷慨大方,还善于总结的智者,在循循善诱的跟你述说着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的成功经验。是啊,在小学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怎么可能不做班主任呢,正如管老师说的那样:教一个班的语文老师的确最适合当班主任。
我是一位初入小学的语文老师,小学生的特点、语文教学的特点,让没有任何经验的我感觉是在黑暗的大海中航行,我想努力向前,可又不知如何向前。而管老师的《一线带班》就像一站灯塔,照亮了我的方向;而书中详实的经验分享,又好像是给了我一份划船的说明书。这本说明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用心”和“仪式感”。
一、 用心应用心理学理论
都说人与人之间的第一印象很重要,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会有重要影响。虽然说学生都喜欢活泼有亲和力的老师,很多年轻老师也是与学生打成一片,可是等到时间长了,往往就会收不回来,学生很难听从老师的安排,很多工作都难开展。而班主任为了树立在班级里的威信,更是需要常常办黑脸。所以有经验的老师都会对青年教师说,刚开学的时候,千万别对学生太温柔,要严肃。作为班主任为了给学生留下一个严肃的影响,方便后面工作的展开。在读管老师的书之前,我也一直都是这么做的,记得还有学生偷偷的问我“蒋老师,你怎么都不笑啊?”严肃的形象是有了,学生也比较听话,可是听话的背后是孩子不怎么愿意与你交心,因为觉得你这位老师不好亲近。那问题又来了,如何才能让学生对老师又怕又爱呢,管老师提到的“阿伦森效应”就是一个好方法。
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赞美要一点一点增加,态度要一点一点好起来。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可以分数低一点,不追求开门红,只求为后面的工作做好铺垫。第一次见面,分数不用太高,但是管老师提到的有些关键点还是要做在前面:丑话说在前面,规矩立在前面。把丑的都放在前面,后面再一点一点的给学生奖励、赞扬,学生心里会觉得这个老师越来越好,也会慢慢愿意跟老师多交流,但是在给奖励和赞扬的时候也要注重原则性,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原则,也不至于让学生越来越喜欢后,反而爬到老师的头上。
管老师在书里很多地方都提到心理学,每一个决定都不是随意的,有实际操作经验的检验,而决定之所以会成功,更是有心理学相关知识的支撑。与学生在一起,多了解学生心里所想,研究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可以使班主任工作做起来事半功倍。管老师对心理学理论的熟练运用可见他的用心。
二、 用心抓住教育契机
在管老师的办公室常备两样东西——糖果和衣服。学生来办公室帮忙,老师顺手给一颗糖果,奖励学生充分利用了时间,还能帮助人。学生来办公室补作业,完成了给一颗糖果,祝贺当天作业当天完成了,同学心里一阵窃喜,原来我也能做好。学生有了一点小进步,叮嘱课间来办公室拿一颗糖果,肯定奖励学生的努力付出。学生收到的糖果,不仅仅是糖果,更是老师的信任与鼓励。就像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一样,我能做好,甜的不仅是学生的嘴巴,还甜了学生的心里。教育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提高成绩,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爱上学习,这颗糖果做到了。学生在学校不能吃零食,糖果是要带回家的,这带回家的更是一种表扬。家长看到了糖果,也看到了喜悦和希望。这颗糖果也奖励给了家长。糖果虽小,但这是对学生和家长的肯定,这种肯定远比简单的口头表扬更让人喜悦。小小的糖果,不会让学生觉得压力大,有我做不到的想法;小小的糖果,给了老师更多的机动性,只要是值得肯定的事情,都可以给糖果。小小的糖果其实就是管老师用心抓住了身边每一次教育鼓励学生和家长的契机。
我也给班里的学生们准备过糖果,是在每一个月的表扬大会上。学生们一批批的上讲台挑选自己喜爱的糖果,眼里都是藏不住的兴奋与喜悦,而没有得到的是满满的失望。现在细细想来,与其把糖果攒到一起奖励,不如就一次一次的给。每给一次,就是加深告诉学生“你这件事做的很好”,反复的强调,相信能巩固学生对好的认知。
糖果给学生和家长的甜蜜的喜悦,那管老师的衣服,就是给的学生和家长温暖。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才是真。这生病时的一件衣服,比平时再多的话语都能感动人。一件旧衣服谁都会有,可是办公室常年给生病的学生准备一件旧衣服那就是有心人才能想到了,管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有心人,用心抓住每一次与学生和家长拉近距离的机会,距离拉近了,学生和家长都从心底里喜欢你,那学习起来也会更努力,即使学习进步不易,但是这样用心的举动也是给学生们的人生上了很好的一课,以后也要学习做一个有心、用心的人。
三、 仪式感让教育更美好
仪式,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序,保证我们在固定的时间、空间,按照固定的形式和规则完成一些象征性的行为。古代很重视成长的仪式,不同年龄段都要举行仪式,以提醒人们已进入新的人生阶段了,未来需要承担的权利和义务已与过去大不相同,需要改变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仪式宛如一道门,这道门,把我们的人生路划成两段,前一段属于过去,后一段属于未来,但门仍是通的,属于门那边的过去并未消失。仪式,它只是一个象征,在提示我们转变已发生。举行仪式的那一刻,你踏在那道门上,既未脱离过去也未迈入未来。但同时它也在告诉我们,你正脱离过去、迈入未来。而现代人讨厌繁琐的仪式,也就连同仪式必要性一起省去了。其实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说:当举动是出自情感,而不仅仅是物质世界的需要时,它都可以成为某种仪式。
仪式感是用某种仪式来表达情感,管老师的书中也透露着他的这个观念:QQ家长群的家长会,传递的是家校合作教育,老师的责任感;每天早晨到校后读课外书时,要有投影和背景音乐,表扬的同学要很多,被表扬的同学还要拍照留念,每天都是如此,这是在唤起同学们对读书的喜悦之感;早读时捣乱的孩子重新回到教室,要有一个回归仪式,这是让同学有一种集体感;连每天的表扬都要用一张表扬信的模板,这是为了增强同学们的自豪感。是啊,又如张爱玲所说,“生活需要仪式感,仪式感能唤起我们对内心自我的尊重,也让我们更好的更认真的去过属于我们生命里的每一天”。教育上的仪式感,是让我们用庄重的态度去对待教育里看似无趣的事,才能体会到不易发掘的乐趣,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