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教育教学类的书籍,因为理论知识繁多,难以消化,不免让人觉得多多少少有些枯燥。但当我捧起管建刚老师的《一线带班》时,却爱不释手,看管老师的文章,如同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对话,她之于学生,仿若点滴春雨,润物无声。和其他书不同,有些教育著作里描述的优秀教师们有着了不起的教学理念,太过伟大,太过高大上,仿佛他们永远都是和蔼的、温柔的、美好的,仿佛那些理念都能让老师、学生甚至家长永远保持美妙的心情。那些达到此种境界的前辈们确实值得我们普通一线老师敬佩,我也愿意效仿那些了不起的理念们,但和他们产生的距离感也确实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这种无论怎么努力似乎也很难达到的挫败感也是不可忽视的存在。然而,读管老师的书,全然是另一种感受,那时一种常常能找到共鸣的奇妙感觉,人都是如此,看到如此有名、优秀的教师也曾生气、上火,自己心里的负担也轻了一些,会觉得原来这是每个老师的必经之路,大家都是这么走过来的。当你不以一种“我能做到吗”的疑问而是以“原来我也可以这样”的肯定来读书时,感觉自然更加舒适,舒服这个词,是我读管老师的书时出现最多的感受。而这种惬意与舒服,来源于管老师的真实。
这份真实首先源自于管建刚老师本人,老师也是人。他用类似小贴士记录的形式,围绕一个“抓”字,抓“开头、家长、时间、作业、基础、常态课、复习”,将一个老师要做的各个环节的事都事无巨细地写了出来,同时也向读者呈现出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有血有肉,真实存在的人。啊!原来这个老师也有情绪:开心、苦恼,兴奋、伤心、有难过;这个老师对学生亦是如此:学生不完成作业,不认真听课,他会生气、发脾气。这种真实,是在每一个一线教师的课堂中经常发生的,每每读到这些部分,内心禁不住大声呐喊:“是啊,是啊,遇到这样的学生我也生气、我也发脾气啊!”继而释然,其实,所有的老师都是如此,都是平凡而真实的人,会有感情的波澜起伏,我没办法也做不到像一个圣人一样永远微笑!面对这样一位真实的教师,我愿意慢慢地读下去,看他如何带领学生进入诵读的世界,看他如何与家长网络沟通,看他如何面对不同类似的学生,甚至看他如何“吐槽”当今的教育。
这份真实还见之于他的文章,他书中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品读案例的时候,也常常想,文如其人,生活中的管老师一定是个积极向上的人。管老师的积极向上还体现在他对待学困生的行为上,给他们挤出专门完成作业的时间,同时采用饥饿疗法,限制那段时间补作业的名额,通过争名额早完成作业的方式积极引导学困生养成主动的做作业习惯。这种教育方式让我豁然开朗,我不禁地想到,每每同事们在办公室批改作业舒缓筋骨的间隙,怨声载道的常常是学困生问题,什么作业一窍不通呀,上课回答问题一言不发呀,似乎每位老师对班上的学困生都有倒不完的苦水。管老师如是说,好比一个人的心脏、肝脏和肺都有问题,心脏科的医生全力以赴,肝科的医生全力以赴,肺科的医生全力以赴,最终结果一定是那个病人受不了。我们要正视孩子之间的差异和个性发展,教育不是万能的。可事实上,我们为师者面对学习习惯差、学习成绩不够好的“弱势群体”时,往往太过于较真儿,甚至不理智地对学困生大发雷霆。就因为几个“学困生”而耗费了大量心理能量,使得自己负载前行,工作低效,也使整个班的学习和生活变得低效。班上有位特殊学生小双,数学经常考十几分,语文也不理想,离及格线很远。她对学习毫无热情,上课还会影响他人,课堂作业只能手把手一个个教过去,不然就是瞎写到满交上来。记得期初有一次考试,不到十分钟她就把卷子写完了,检查一看都是乱涂一气,我实在是气不可遏,批评了几句,可她却用那双可爱的眼睛忽闪忽闪地看着我,就像块石头,毫无反应。于是我抱着水滴石的信念,对她苦口婆心地教育,下课了就守着她不厌其烦地辅导她。就这样我日复一日地劳心劳力,可往往第二天到校,她的课堂口算练习又是全部乱涂,打电话叫其家长配合,可家长却无奈地摇头,我们家长讲话孩子根本不听,甚至和家长对着干,我对其家长只能是哀怜有之,只能抱怨自己辛苦付出后家长的不予配合,只能抱怨无休止地课后辅导后孩子的毫无进展……现在想想,自己那份强烈的责任感,又何尝不是把学生和自己逼入死胡同呢?不放弃一个是敬业,有时候,对于个别学生而言,“放弃”也许是一种更理智的关心。“放弃”并不是不管,而是一种常规性地管理,适度放弃,也是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可能更有利于这个孩子成长。学生不是除恶务尽的敌人,“追穷寇”的结果只能强化学生对于老师的负面认同,只能是把学生整体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自觉性,向着“弱势群体”所在的位置再往下拉。相反,如果我们教师把目光聚焦到班级整体上,或许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当班级其他孩子有足够的空间大步前进的时候,班上的整体水平必将得到强劲有力地进步,而身处其中的弱孩子,也终将不由自主被裹挟着进步得更快。再与管老师“对话”过后,我今后要好好检查自己的教育行为,调整自己的教育心态。
这就是管老师的一线带班,书中那一个个真实存在的孩子,一个个孩子背后真实存在的故事,看着看着,总会有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油然而生!就是在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小故事中,我从这本书中得到力量,如同电池充电一般,管老师的文字,不会让你立马像打了鸡血一样充满无穷能量,但却像涓涓细流一般,慢慢地,一点点地,滋润内心。
再次回味这本书,我不得不发自内心地佩服管老师心思是如此的细腻,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平凡而繁琐的工作中隐藏着大智慧、大学问。管老师所言皆是“熟悉的身边寻常之事”,书中所写的,从怎样和同事交接班,怎样上第一节课,到怎样让家长知道你关心他们的孩子、怎样开网络家长会,从怎样让学生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怎样让学生的作业及时上交,到怎么让后进生感受作业的乐趣,再到怎样让课外阅读有时间和质量的保障、怎样抓好复习,无一不是一线教师日常工作的琐琐碎碎和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之路上,我也将会学着管老师那样以一颗平和、智慧的心,用一种持之以恒的态度把小事做好、做实。相信我一定也能像管老师那样享受到学生、享受到一线教学所带给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一线带班的得失与甘苦,那些不该被遗忘、不该被忽略而正被忽略和遗忘的平淡事琐碎事,在管老师平实而又温贴真诚的文字中一一呈现。从来最感动人的就是真实,老师如此,学生如此,教育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