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线带班》有感
读完管老师的《一线带班》,感想颇多,对比自己之前的教学生涯,反思也有不少。我虽受益匪浅,却实属才思浅薄,想破脑袋也没挤出一个文采飞扬的题目,决定还是以题为镜,学着做好一位朴实、踏实的一线教师。
《一线带班》这本书语言风趣,内容也会引起一线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的强烈共鸣,因此我几乎可以说是“一口气”读完。在读的过程中,脑海里时不时会发出“还有这种操作?!”、“扎心了老铁”的感叹,实在是不得不佩服管老师在一线执教这么多年,他对如今教育现状的思考不仅代表了我们的心声,他通过实例传授的一个个教育教学的大小妙招还给了我们启迪和希望。
下面我来谈谈书中使我最有感触的部分,同时反思今后业务改进的方向。
整本书里,每个章节中的各种实例都让我感受到管老师在对待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时,其方式非常值得我学习借鉴。
比如在新接手一个班级时,除了在开学前做好对班级、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工作,最使人眼前一亮的观念不是建议我们一开始如何快速与学生拉近距离、打成一片,而是教给我们切莫心急,细水长流的相处模式。老师一上来就使出浑身解数,与学生相处到后来会力不从心,而人都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一点点发挥自己的本领和魅力,才更有利于师生感情的升温。这道理说起来虽然简单,但不说谁又会一下子想到呢?读到这我内心很受感动,这都是前辈在岁月的洗礼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呀!
对待后进生的问题上,管老师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以各种方式给予学生努力就有进步的希望,为了避免让后进生失去动力,因偷懒懈怠而“打回原形”,管老师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1、拖拉王之间开展作业竞赛,成立作业军团,设置“司令”、“勤务兵”的方式可以让后进生之间原本“难兄难弟”的关系因竞争而从内部分化瓦解,同时还能让每个有进步的后进生都能尝到努力收获成功后的成就感,进入良性循环。虽然我也从用过类似的方法,但形式上却不如管老师这样成为一个可以长期操作的体系,每次临时起意组建的竞赛关系,获胜的后进生只是得到我一句不咸不淡的肯定,便再无下文,如此只需反复两三次,就会让人腻味,失去斗志。
2、男女生竞赛、“押注”后进生的方式很好的抓住了后进生对同龄群体的依赖性。管老师在书中分析的很对,后进生最看重的不是老师对他的评价,后进生会认为自己的个人形象已经在老师心里固定下来,想改掉实在是太费力气,而只要班级里还有小伙伴们和自己开开心心的玩耍,日子还是能够逍遥自在的过下去,因此后进生最看重的是同龄群体是否还能与自己友好相处。而这两种方法巧妙地将优秀生或普通生与后进生分隔开,如果后进生不努力,不好好表现,就会让班里原本和他同一阵营的学生失望甚至疏远,只要是一个心理正常的孩子,都会害怕被小伙伴抛弃,由此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后进生不得不努力跟上大家的脚步。
以上两条我认为很适合我今后的操作,而对待后进生除了要“斗智”,真切的关爱才是打开后进生紧闭心门的钥匙。管老师亲和的言行,办公室常年准备的奖品、饼干、衣服、创口贴等都体现了他对学生的爱心。我不禁联想到暑假之前的期末复习期间,班上最令我头痛的两名长期低分的后进生,在有几天天气最为炎热的时候,努力追赶大家的脚步,奋笔疾书的身影让我心有不忍,因此某天放学我特意叫他们俩人来到我办公室,我先夸奖了一番,然后每人奖励了几个小零食,只这一次温柔之举,却让两人一直坚持到了期末考试,虽然还是有一位后进生没能及格,但相比她几次期末模拟考试都只能考三四十分的成绩而言,五十几分已经是很大的进步,另一位平时因多动症导致书写极慢、且一直写不出作文的同学,也有了从零到一的突破,写下了半篇作文,成功消灭不及格。这样的结果让我切身感受到何谓“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今后我若能像管老师那样对后进生再用心一些,采取多种方式激励他们,相信后进生真的会逐步脱离“后进”行列!
其实不仅仅是在对待后进生的问题上我收获颇丰,在培养优秀学生,将中等生转化为优秀生的策略上我也大开眼界。教师的精力不应该总是花在那些后进生身上,班级的整体水平依托的是大部分普通学生的实力,本就优秀或有潜力的孩子更加需要我们着重培养,除了学习成绩,提高学生的做事能力不仅对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大有裨益,也能省去教师学科管理以及班主任在班级常规管理工作中的不少气力,从而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何乐而不为?
《一线带班》让我学到了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方式,也让我感受到了只要教师再比平时多“一”份心血,就会赢得来自学生、来自家长的“百”份信任的成就与喜悦,不单解决教育教学的“温饱”问题,更重要的是找回自己加入教师队伍的那份无暇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