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望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亮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和理解、品析描写小外甥对月亮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的句子。
(一)导入课题,初识课文美
1、揭示课题,板书课文结构。
(二)品读第二自然段,感受月色美
1、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欣赏这片月夜美景。(板书:美景)
2、指名朗读1、2自然段。思考: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这月夜的美?
点评:①“安详”写出了月色下景物的宁静,你能不能试着把这种宁静的感觉读出来。不要快,要体会“宁静”。
②美。流动、闪烁、跳动。让我们感到了月色中江景的动态美
③朦胧美。月光下,芦荡、树林和山峰只留下了黑色的轮廓,真像用黑色的纸剪下来贴在远处似的,隐隐约约,朦朦胧胧。真美。
(三)诗中月
1、【音乐】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月亮都有着不解的情怀,流露着自己的真情。(板书:真情)这轮圆月从古到今都在吐洒着它的清辉,照耀着仰望她的人们。
★在年幼的李白眼中月亮像什么?诗人小时多么天真呀。你能把他那天真、可爱的样子读出来吗?生读,教师接后两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月夜,在外地做官的苏轼对弟弟充满了无限的思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听了你的朗读,我感受到了苏轼对弟弟的思念。谁再来看着画面读一读。皓月当空,孤独之情油然而生。还有谁来抒发这样的情怀?兄弟俩虽远隔千里,却可用月光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这就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看到圆月思念亲人的又何止是苏轼一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学生补全后两句
★一生喜爱祖国名山大川的孟浩然在旅途中,也难免孤单、寂寞。夜晚当他把船停在建德江上看到圆月,忍不住吟诵:“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天上月,水中影。谁也想读这一句,联系整首诗,(教师补充前两句)想想这句诗让你感受到什么?(月影离人那么近,更增添了游子的新愁。)
★进京赶考落榜的张继把船停泊在枫桥边吟诵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没有了月亮,只有江中渔火相伴,思乡的忧愁使得诗人难以入眠,我们该怎样读好这一句呢?还有谁想读?
★李白乘船离开故乡,虽有月光相伴,但却远离了友人,几多不舍,几多无奈:“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学生补全后两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谁能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一读。
小结:月,在诗人的眼里是多情的,奇妙的。我们来一起有感情的吟诵这些多情的诗,多情的月!
2、月光的清辉洒在身上,优美的诗句滋润着心田,江轮甲板上,“我”和小外甥望着月,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不分胜负。
引读13小节
3、男女生比赛背诵与月相关的古诗。
(四)心中月
1、在爱幻想的小外甥眼里月什么样儿的呢?默读14至19自然段
2、出示“像眼睛,天的眼睛。”
多巧妙的比喻啊!你看,这一个个形态各异的月亮镶嵌在天幕上,多么像天的眼睛啊!小外甥是怎样说出这句话的?“不假思索”是什么意思?(不加过多的考虑,脱口而出)说的那么自信,那么肯定。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还有谁也想读?
3、在爱幻想的小外甥的眼里,月亮是眼睛,天的眼睛。他的比喻使我惊讶。为什么使我感到惊讶?这是一双怎样的眼睛呢?
(1)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2)变化文字的排列方式,指导朗读,体会外甥独特的想像。
4、从小外甥的话语、说话时不假思索的神态和绘声绘色的样子看出他是个爱幻想的孩子,还有哪句话表现了他爱幻想。
出示:“打了个呵欠”,“摇摇晃晃”说明什么?
小结:安详地吐洒清辉的月亮在小外甥的眼里是有情有义有生命的,甚至它已成为小外甥亲密的朋友,快乐的伙伴,多有童趣多有创意的幻想啊!(板书:童趣)
5、教师范读21小节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感受了浓浓的月夜美,欣赏了幽雅的诗之韵,也真切的体会了小外甥奇特而美妙的幻想!让我们再次欣赏这月夜的美景。(一、有感情的诵读;二、尝试背诵)
(六)拓展与练习
1、有感情地背诵第二自然段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和我们一起分享这月夜美景;
2、我凝视着月色美景,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面对浩瀚的星空和皎洁的月色,你一定有无穷的遐思和美妙的想像,试着把它们写下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