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
——2017学年度个人述职报告
牛塘中心小学 华丽
2017年9月,校长室分工调整,我开始分管教师发展中心。与前两年分管的课程中心的工作相比较,教师发展中心的工作定位与目标指向应该是什么?这是我一年来经常思考的问题。
对这一块工作,我熟悉而又陌生。说熟悉,大半是由于来牛小两年,工作上的接触与听闻,2016年的省、市信息化教学能手比赛,两位获一等奖老师的参赛过程我全面参与过,也是学校电教课题成员之一,对于电教条线工作的标准、要求有所感悟;说陌生,是对教师发展中心与传统的教科室,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区别,原来理得不是很清楚。分管这项工作,我是这样认为的:学校发展,教师第一;教师发展,学生第一。教师的发展应该起到支撑学校发展的作用,同时必须是服务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发展中心的工作应该以课程中心、学生发展中心在工作实践中发现的教师队伍素养短板为问题研究点,切合实际地为教师提供服务,满足成长需求。同时,要解读学校未来发展目标,顺应并推动教师队伍的主动发展。因此,教师发展中心工作定位与目标指向,应该立足于服务与引领。
无论是服务还是引领,很多时候都不是浮于表面的热热闹闹,更多在于用心去体察、思考、斟酌、调整。在老师们十分忙碌的每一天,基于诗与远方的引领、服务,是否是合适的,多少是适合的,很多时候非常纠结。但我相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站在管理岗位,首先不能忘的是自己的教师身份。“感同身受”才能换位思考。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才能深刻理解与体会其中的艰辛与幸福。今年教六年级,这个班是五年级时接的,学生基础之差、习惯之奇葩,我无法用简短的言语描述。升六年级时,我只能半开玩笑说:跟上去吧,省得去祸害别人了。说句实在话,人人想接基础好一些的班,因为在分分秒秒的教学中能少操许多心。可自己作为管理者都不想接,却推给其他老师,这样的做法与“管理者应该是站在教师队伍前排的教师”的理念是不一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是管理、服务的标准。每一天毕业班的教学,确实煎熬,却因努力在当下每一刻,做到尽心尽力了而无愧于心。
教育教学的琐碎繁杂与管理工作的千变万化交织在一起,往往觉得时间、精力不够用。这时,我总提醒自己不能忘记初心:走上管理岗位,意味着更多的责任与担当。作为校长的助手,在工作面前,在学校发展大局面前,需要的是用思路寻找出路,去为成功找方法。一年来,逐步将教师发展中心工作与分管的工会工作有机融合,进行目标聚焦:提升师德,锤炼师能。道德讲堂、校长讲堂、牛牛故事会、读书交流会交相辉映,厚德扬正气,涌现的人物典型先后在市区工会系统获评“区双十佳三好教师”“市师德先进个人”“市十佳女教育工作者”,工会工作在区考评中获一等奖,成功创建“爱心母婴室”“区教育系统模范职工之家”,在区师德师风专项督查中表现优秀;“1358”青年教师分层培养活动与工会兴趣小组活动互为补充,项目设计从教育教学本源需求出发,综合课程中心、学生发展中心的意见与建议进行设置,有短期的论文撰写指导、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训,也有长期的软笔书法、粉笔字培训、微型课题研究等项目,助力教师在各级各类赛事之际能更有底气与底蕴,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能更加得心应手、善施教化。成就学生,学校首先要成就教师,这是必然的选择与应有的态度。
除了不忘本源、不忘初心,不忘使命也是工作中的界碑。还记得任职时局领导的叮嘱:完成角色的转变,从一位优秀的战斗者变身成出色的指挥者,更多地提升综合能力。作为一名副校长,使命就不再局限于仅靠自己做成什么,更多在于发现教师,优化组合,打造团队,凝心聚力走向成功。上学期,在个性化学习一对一教学评比活动中,我校组建了各学科比赛磨课团队,4名不同学科教师均获奖,其中1名代表区语文学科参加市比赛,获一等奖。整个过程中感受最深的就是:团队的合作是个人精彩绽放的根基,团队的优秀是学校良性发展的动力。
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也需要明确的目标与开放的心态,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符合工作的实际。因为,所提供的服务不一定能面面俱到,所引领的方向不一定能立马整齐划一,这中间需要沟通与调适。唯有变化,才是永恒的不变。认清了这一点,这一年的工作,我是朝着“顺势而为”这一方向努力的,中间可能力度、节奏、方法上还不够完备,但我还是相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同为牛小人,共塑牛小魂,在当下,我们是命运共同体,各尽其职,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