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常州古迹,传递浓浓乡情
为参加“知武进,传乡情”首届少儿乡土文化知识竞赛,我们班的孩子从书本上、网上了解了常武地区的民风民俗、名人古迹、家乡特产等。对于民风民俗,孩子在生活中还常接触到,家乡特产也在平时能品尝到,可对于家乡的名人古迹却不甚了了。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不时有孩子问我,“青果巷大吗?怎么那里诞生了那么多名人?”“青果巷跟周庄像吗?”“篦箕是什么样的?”篦箕巷里还有篦箕吗?”“京杭大运河真的从我们常州经过吗?在哪里呀?”面对孩子们问不完的问题,我有些无从回答。
常州拥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名胜古迹就在我们身边,可在平时的生活中却很少去关注这些,甚至把这些值得我们骄傲的历史给遗忘了。在跟孩子们交流的过程中,我突然有种想法,要带孩子们走访常州的古迹,让他们用自己的脚步,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常州辉煌的历史。
这天,阳光特别灿烂,我们走访的第一站是荆川公园。孩子们知道这个公园是以抗倭名将唐荆川的名字命名的。走在林荫小道上,感觉空气是特别清新。虽然好多花已谢,但叶特别的绿。气宇轩昂的唐荆川花岗岩浮雕矗立在一个小土坡上,站在他面前,孩子们读完碑文肃然起敬,唐荆川可是我们常州人心目中的英雄,他的学术思想哺育了常州学子。沿着幽静的小道,漫步于陈渡草堂,不知不觉便来到几树绣球花前。那花一团团、一簇簇,洁白幽香。大家正在惊叹此花的美时,才发现已来到了荆川墓前,墓很大,但朴素,用土堆成,中间立着三块墓碑。孩子们都有些怀疑这是否真的是那荆川之墓。
随后,我们乘公交车到达了第二站——西灜里。过弋桥,走进一个花瓶式的门便开始了我们的寻幽之路。一座座常州的古桥依次出现在河面上,虽然这不是古迹,但孩子们对这些桥的介绍也是饶有兴趣,总是驻足停留,大声朗读。孩子们登上了明长城,眺望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似乎能想象出当年的繁华。登上常州最高最大的石拱桥——文亨桥,篦箕巷便一览无余了。兴奋的孩子们拾阶而下,跑进了梳篦店。一把把精美的梳篦吸引住了孩子,他们也终于知道什么是梳,什么是篦。看到漂亮又便宜的便忍不住买了几把,我想,这几把梳子一定给孩子们留下了不一样的纪念。
沿着延陵路,来到了第三站——瞿秋白纪念馆。纪念馆由故居和纪念馆两部分组成。孩子们参观了秋白的书房兼卧室。当年,少年秋白常在这里和张太雷、羊牧之等同窗好友温习功课、谈古论今,抒发情怀。在纪念馆,孩子们了解瞿秋白的丰功伟绩。在瞿秋白的铜像前,孩子们一致要求敬队礼留影。
顺着延陵路继续东行,便来到了人民公园,在人文始祖季札的石像前停留片刻后,便完成了上午的行程。虽然已步行了8公里左右,但孩子们却还是很兴奋。吃过午饭,便顶着烈日向人才辈出的青果巷进发了。穿过正素巷,便来到了向往已久的青果巷。可青果巷正处于修复时期,显得有些冷清。但孩子们每到一个故居门口便会兴奋不已。站在清朝名画家汤怡汾故居门前不断地透过门缝朝里张望。在“拼音爷爷”周有光的故居前轻轻敲门,想见见这位已经104岁的老人。在刘国钧的故居前大呼豪宅。在青果巷里到处飞奔,寻找唐荆川的八宅,可惜只找到了三处。虽然巷子里很冷清,两边的建筑也很破旧,但孩子们依然能感受到她的不凡气质。因为在这里,每走几步,看到的便是辉煌的历史,或是名人故居,或是进士坊残件,或是大户人家的祠堂……
乘坐出租车,过天宁寺,到达走访的最后一站——东坡公园。苏东坡对于孩子来说并不陌生。这位多才多艺的传奇人物曾经十一次来到我们常州,常州是他的第二故乡,是他人生中精神有所寄,情怀有所系的驿站。孩子们在舣舟亭前遥想当年东坡上岸的情景,在仰苏阁前感受苏轼的智慧、成就和人格魅力,在《赤壁怀古》的碑文前深情朗诵……我说,或许真的是东坡的灵气落在了这座古城里,使得常州成为了人才辈出的地方。孩子们听了,一个劲地点头称是。
此次走访常州名胜古迹,孩子们步行11公里左右。名人故居、历史建筑、桥与河……这每一处,一定会以某种特殊的方式刻在孩子们的记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