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常州教育改革和发展献一计”:
【问题】“安全”避险
“安全”是当前形势下学生教育中较为重要的任务。而由于一些制度和处事原则等方面的不客观,部分工作实行安全问题“一票否决”的问责机制,绷紧的教育工作者的每一根神经,以至于出现学生在校无自由活动空间,课间时分成为学生期盼而又无奈的时段。而对于学校而言,安全成为唯一目标。学校为避责任,往往规定了学生在校活动时间,活动次数及活动区域,做到课间时时有人守护,至于社会实践活动更是不可提及,小学生已渐成为“圈养”型。这种看似安全教育方针,实则隐藏巨大安全隐患,既捆住了学生的手脚,这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圈养”式的教育方式,已经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羁绊。
【解决策略】
一、学校应在上级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建立一套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安全责任追究制度”。既可保障学生安全,又能利于学校工作的开展,还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二、抓好学校体艺等实施场馆的安全排查,定期、定专人排除安全隐患,对力所能及的应及时排除,对力所不及的应及时报告主管并请求尽快解决。同时要抓好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活动,让学生能针对不同活动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树立安全意识。作为教育、安全部门要将学生安全教育活动列入工作计划,并适时开展必要的逃生演练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安全自救。
三、作为学校应加《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宣传力度,宣传对象应包括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社会各机构等,宣传方式可利用家长学校平台、校园网和对外橱窗等一切有益渠道,促使广大师生及社会组织了解事故与责任的处理程序,了解事故损害的赔偿和责任者的处理等方面,进一步提高了教师们的安全及法规意识,就如何保护学生安全,实施防范措施进行了具体指导,能在处事过种中客观务实,以相应办法规定作为依据。
四、学校的发展与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密不可分,与相关部门的指导、帮助紧密联系。但在此,笔者要从一个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者的角度,建议一些机构组织应多给学校多一些关爱、多一些指导、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指责、少一些舆论。给予学校及广大师生更多精彩的学习生活空间。
重文化轻体艺方面工作和部门及学校安全高压线,以及家长、社会对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态度,一些机构对学校安全问题的舆论导向,让作为社会团体中倍受关注的学校,特别是教师这个群体,在这种制度、人情、舆论环境下,学校为追求教学质量和避险自然出现了“圈养”型教育方式,更有不遵守教育教学规律之举。作为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者,以亲身感触为我们的教育而叹,提出个人拙见与教育同行探讨,不妥之处请多提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