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中翻阅了杨向谊主编的《让知识更系统——整合与概括让学生建构体系》这本书,我就书中的在反思中建构知识体系谈一点收获。
一、要让学生有反思的动力需求。
1.创设悬疑情境,让学生有反思的机会
创设悬疑情境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产生内驱力,激活思维。促使学生自觉地去探索问题、解答疑难,实现由学习者到研究者的角色转变,这样的有积极情绪支撑的反思过程是一个高效能的学习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反思的热情就要营造充满民主色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觉得宽松、自然,敢于质疑。
2.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的反思更强烈。
在教学探究和交流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如在讲授《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化的教学场景,学生兴趣很高。学生对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认识很模糊。有个学生竟然问:“老师,是不是所有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呢?”充分展示学生的想法后,我要求学生以欣赏的眼光,重新审视各种想法,选择最喜欢的几种思路,并阐述理由。这样学生就会反思拼的过、,结果,经过学生自己的实践、反思得出了结论,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情感体验,这时教师对学生的探究与反思要适当给予肯定和鼓励,学生得到老师的肯定会很开心,其反思意识会更强烈。
3.要把反思的权利还给学生。
把思维的机会、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采取回避、堵塞、应付和推委的态度,甚至置之不理的处理办法。要让学生遇疑不慌、处疑不惊,不受课堂时空限制,教师要因疑引疑、设疑质疑,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使其成为学习中不可替代的一个环节。
二、让学生能够发现新问题。
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发现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很多,找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在知识的“源头”上找问题;在与什么旧知识相衔接、易混淆的知识点上找问题;在知识“是什么”上找问题;在知识的“为什么”上找问题;在知识的“归类或分类”上找问题;在知识的“拓展延伸”上找问题。
三、让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1.在探究中反思。
在探究新知识中,反思是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反思,包括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方法、操作程序以及获得的结论等。如数学实践活动《秋游购票》。怎样购票,师生的门票钱才会最划算。学生设计方案并计算完后,就分小组反思设计方案的过程,从中得出最佳方案,学生就能针对问题互相质疑。
2.在结论中反思。
引导学生对自己获得的结论进行反思。“相关结论还有吗?”“这个结论正确吗?”“有无反例?”让学生在反思中将新知识得到内化,从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3.在反思后反思。
反思是没有终结的。在随时可能进行的反思中,教师可采用“因果假设与反思、比较归纳与反思、演变设问与反思、正误设问与反思、迁移设问与反思”等方法来对前面的反思进行再反思。使学生在反思交流中学会反思与推理,以使达到理性交流层次。比如,教学“购买涂料”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共同探讨购买方案,再现方案的获取过程,将思维过程呈现给所有学生。大家一起来质疑反思这种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实现方法的最优化。
总之,“思之则明,思明则新,思新则进。”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学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从而建构和完善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