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登录
首页 走进牛小 新闻中心 工作指南 教育科研 德育纵横 党群工作 班级网站 专题网站
栏目列表
 
 
快速连接
 
 
最新更新
 
牛塘中心小学校长 陈子 01-19
常州市骨干教师 黄曙英 12-29
武进区学科带头人 吕青 12-29
武进区学科带头人 周小… 12-29
常州市学科带头人 蒋丹萍… 12-29
 
  首页 >>教育科研>>学科建设>>语文组>>文章内容
 
浅谈阅读中的“四要”

发布日期:2015年07月07日     点击次数:      作者:董军     来源:

 

浅谈阅读中的“四要”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牛塘中心小学  董军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文字,丰富语言积累”,使小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大量阅读,广泛涉猎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培养人文精神、积淀民族文化,从而实现语文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其作用不言而喻,但阅读是一个综合的内化过程,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对阅读效果至关重要。如何调控学生的思维及行为,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呢?本人认为可以归纳为“四要”,即:“要深思”、“要畅想”、“要多背”、“要勤写”。
一、要深思
1、阅读要伴以问题思考
小学阶段,特别是低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阅读能力还是比较差,阅读方法尚未掌握,阅读习惯还未养成,上课时很有必要给予他们一定的指导。如: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提出阅读时所要解决的问题等等。阅读不是单纯形式上的浏览,其实质是通过展开思维,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对文章进行最充分的感知、领悟和鉴赏,并借助联想,想象内化积淀为属于自己的精神财富。因此,有读有思,边读边思,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这就是说书是靠学生自己读懂的。读中生问,有问则论,或读中生问,有问再读,最后解决问题,这种“发现问题读”的方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例如教学《庐山的云雾》时,揭示课题后,我启发学生:“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在学生纷纷质疑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几个主要问题,如:“庐山的云雾是什么样的?”“作者为什么要写庐山的云雾?”等。这时,我再次把问题“反弹”给学生:“这两个问题,老师都明白。你们是想让我告诉你们,还是自己到书里找答案? ”,继而让学生自己带着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去读书。这样既教给了学生读书质疑的方法,又让学生进入读书的积极状态,迫切地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从而专心地读。
2、思考勿碎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思维是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的过程。作为一个“过程”,就应该使我们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教材,发现真谛。同时在寻求结论的过程中,得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避免提一些琐碎的问题和一些毫无思考价值的问题,使完整的教学内容变得鸡零狗碎。实践证明,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只有符合课“最近发展区的原理”让学生能够“跳一跳,自己摘到果子”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试想每一篇课文教学都跟着这样的思考题:文章分成几部分,段落又有几个小节,哪句是中心句,段落大意是什么……那么,文章内容结构被肢解成一组组毫无血色的语言零件,文章和谐浑然的意境被割裂,被浅化,学生也根本无法去进行整体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师过于“耐心细致”的诱导,设计过多、过碎、无需深入思考的问题是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精神的。
二、要畅想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畅想,有助于更好地掌握词语、理解课文、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提高阅读能力。想象力的发展又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煽动起学生联想和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尽情纵意地去勾画,涂抹各种形象。这就需要教师给以方法上的诱导:
1、可对文章中没有写明的内容进行扩展想象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对某些重点词句所变现的意境作横向扩充,或对某些重点词句所反映的意向作纵向的挖掘。这种扩展想象能够培,学生想象的完整性和完美性,对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运用技巧等很有帮助。如教学“聚精会神”这个词,它实际上概括了一个场面,一个情境的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就要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回忆,想象一下这个场面,这个情境,进而引导学生理解它的意思。理解词意的过程,也就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再如学到《荷花》第四节时,我让学生观察多媒体画面,引导他们入境。以课文中“我”的身份想象一下,一阵风吹来,会怎样?风停了又会怎样?蜻蜓飞来了,告诉我清早飞行是怎样的快乐?小鱼游过来,告诉我昨夜做的是什么好梦?这样,学生想象的翅膀张开了……呈现在学生头脑中的也不只是画面上的形象,而是透过画面感受到的画中之情,画外之音。
2、可在阅读中保持想象,也可在阅读后回忆想象
这种想象可让课文场景像过电影一样始终呈现在学生心中,眼前,还可以让其置于生活中,使其与现实对照,从而完成形象的再造。
3、可让学生合情合理地进行假设想象
这种想象比较顺应小学生的好奇心理,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然要注意的是在语文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假设想象能力,一定要引导学生紧紧依据语言文字所提供的条件或指定的范围,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作合情合理的想象。如教学《海底世界》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已描述的情景,进一步假想海底的其它景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海洋的兴趣,树立从小认真学习,长大向海洋探宝的远大志向。
  三、要多背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这是大家耳熟能详被人们推崇为学习语文的至理名言,也是多少年来被教学实践证明了的最为有效的手段,其精髓就在于多读多背。背诵是阅读的延伸和强化,其作用不可低估。梁衡曾说:“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了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由此知,“死记硬背”也不失为一条学好语文,增加底蕴的捷径。实践经验告诉我,理解的要背,不理解的也要背,要尽可能地把中华民族五千年来那些脍炙人口的经典性篇章,让学生“生吞活剥”、“囫囵吞枣”地吃下去,沉积到他们的记忆中去。因为事物的发展从量变到质变要有一个过程,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
四、要勤写
阅读要想发挥更大的效益,还必须注重其过程中的写,而且要多写,勤写。通过写可以对读物有更深切地理解,变读为写,写中读文,在成功迁移中,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平面而立体,由单纯而丰厚,由客观到主观交融,最终达成目标。
在阅读过程中,只要是自己需要的东西就要摘抄下来;只要是自己感到想要说点什么,那就动笔写出来。如教完《第八次》后,学生感慨很多,联想到自己在生活中也遇到过许多经过努力而终于做成的事,即兴写下了一篇篇具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阅读与习作相互驱动。读多了,必会伴以写作的冲动;写多了,又会使读书如饥似渴。只读不写,阅读便会随兴所至,停留在浅层次上。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大都是名家名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关注引导学生学习怎样观察生活,选材确定中心,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从中学习一些写作知识、修辞手法。如学了《庐山的云雾》后,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总分结构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总之,在阅读过程中要深思,要畅想,要多背,要勤写。如此阅读,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牛塘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校 长:陈 子┋电话:0519-69699558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