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详细地了解了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的发展的关系)。皮格马利翁,是传说中古希腊神话中一位国王。他擅长雕刻,倾注全心精心亲手制作了一尊美丽的少女雕像,并深深地爱上了这尊雕像并给她取名叫盖拉蒂。他长时间的用含情脉脉的眼光注视着这尊雕像,真诚的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最后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美神,美神把雕像变成一个真人,使他与姑娘结为夫妻。心理学上就把这种因期望的心理而产生的效应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这段动人的神话故事还成为许多艺术家创作的主题。皮格马利翁效应还广泛应用于医学、工业等领域。本书作者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在这本书里,作者通过各种具体事例,着重阐述了教师的期望与学生智力发展的关系,并将这一原理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将教师比喻为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形象地说明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越高,学生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也就是说,如果教师相信他们的学生是聪明的,那么,这些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因为其教师的信念,而真的变得聪明或更聪明。如果教师随意地、不负责任地认为某个学生不聪明、无可救药,那么,这个学生真的有可能“破罐子破摔”,后果令人心痛。于是,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被总结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皮格马利翁效应其实体现的就是暗示的力量。
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总是倾向按学生的学业表现、家庭状况对学生分门别类。教师期待效应对学生的影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和关注的问题。教师期待会对学生的自我意识、自信心、学习成绩、师生关系等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应平等关爱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潜能、降低期待的负面作用,并建立对学生的积极期待,从而达到师生的和谐发展。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会不时犯下这样那样的错误,于是,周围的人便喜欢给这些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殊不知每个孩子都是在一次次犯错,一次次改正中成长起来的。于是,“好孩子”就按着“好孩子”的标准成长,而被称为所谓“坏孩子”的孩子则有意无意地按着理想中的“坏孩子”的方向成长。这就是“暗示”的作用。
除了生活中的标签之外,在学校里,学生特别在意老师对他的态度。老师喜欢他,亲近他,他会为此兴奋不已,他会觉得幸福无比,进而喜爱学习该教师任教的学科。美国教育家本尼斯说过:“只要老师对学生抱有很大希望,仅此一点就足以使学生的智商提高二十五分。”反之,如果教师不喜欢他,疏远他,甚至厌恶他,学生势必在心理上与该教师筑起一道厚厚的墙,甚至会讨厌该老师,憎恨该老师,进而对该老师任教的学科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教学的同时,我们更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他们给予肯定。
教师期望效应是影响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效的教学是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让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教师期望可促使“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形成两性的心理互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调整自已的期望和期望值的高低,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受到民主、平等的对待,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到应有的尊重和充分的发展。
所以,教师应全面而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学生。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证实, 大多数儿童都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可能性, 他们只要通过接受合适的教育和自身的主观努力, 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杰出的、有思考力、有觉察力和有创造力的成功者。教师应在对学生确立这一正确认识的基础上, 对每个学生均抱以积极期望, 决不因为个人感情的好恶或学生的种族、性别、相貌、社会地位以及学业、智力、品格等而有所歧视。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对学生形成合适的期望。按照马斯洛“ 需要层次论” 的观点人的需要不仅有高低之分,而且它们的激励作用也有所不同。低级需要容易满足, 满足了就失去了它的激励作用。高级需要不容易满足,一旦得到满足,便可以长时间起激励作用。
综上所述,教师要多用心关注每位学生,时时处处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很好地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逐渐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从而很好地完成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