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常态课堂 追求课堂质量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许丽娜
假期里,我有幸读了《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书中介绍了刘可钦、潘小明、华应龙、徐斌、林良富、钱守旺、夏青峰、田立莉等八位小学数学名师的教学艺术和所具有的教学特色,并列举了一些经典课例和教学片断,以及每位老师的教学感悟等等。读完后,我抚摸着书本不由自主再次回味书中介绍的八位小学数学名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深深的感到这本书对我的教学工作太受启发了,对我的教学工作太有帮助了。一些在平时教学中遇到的疑惑也在读书的过程中得到了解决。读了这本书,突然发现自己欠缺的东西太多太多,太需要学习了。
书中介绍的每一位名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课堂教学风格。如刘可钦老师的课堂朴素而不乏机智,用朴实而充满人文情怀的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的发挥,让每一个站起来的孩子都能够体面的坐下来,老师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表达,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潘小明老师的“抬起头,往下看”的说法形象的说明了潘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风格。抬起头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往下看要透过数学知识的表面去发现并抓住支撑着数学知识的数学情感,让学生亲历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不仅获得扎实的知识技能,而且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往下”教数学,才能上出有深度的数学课。还有华应龙老师的“和谐”的教育教学艺术,徐斌老师的追寻真实有效与互动生成的课堂,林良富老师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课堂魅力,钱守旺老师提出的在新课程背景下一节好课的五个特点:“新”、“趣”、“活”、“实”、“美”,夏青峰老师的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的课堂追求,田立莉老师的为学生所需而教,所有这些都对我深受启发,让我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夏青峰老师的一篇文章《走在路上的感觉》,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夏老师如何从一名山村教师最后成名为全国名师,期间有多少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夏老师一开始的教育路,也显得有些崎岖。曾经,他也是个“想要飞,却怎么也飞不高”的年轻人,但是“想要飞”的那颗心,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蓝天的渴盼。他抓住一切机会,别人的一句鼓励,一句安慰都是他勤奋努力的动力。一路耕耘、一路收获,也许就是因为成长路上的磕磕碰碰,有了那种啃书的勇气和耐力,“一次次烦躁的放下,又一次次珍爱的拿起,一遍遍对自己说读下去,再读下去”,有了那种行走在追梦路上的心,有了那颗安定的心。没有人能随便成功,名师的背后都是他们用自己的的辛苦换来的。
读完这本书,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名师们都十分注重常态课堂,注重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提升。名师们深知,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平常所经历的课堂基本上都是常态课堂。常态下的课堂,才是学生和老师日常经历的教育生活,无论从时间还是数量,常态都占绝对的比重。重视每一节常态课,上好每一节常态课,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每一位名师并不是一工作,就懂得科学的教学方法,就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得心应手。他们都是在工作中遇到过坎坷与失败的。之所以他们最后能成功,是因为他们懂得反思,懂得在一次次失败中寻找根源,寻找突破口,寻找更为切实有效的方法。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没有思考的教学是一种平庸的教学,是永远也无法进步的教学。一个不会反思的教师起码算不上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反思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加有效。
常态课呼唤创造,但探索时间从哪里来?学生有很多研究成果需要展示,有很多想法需要解释说明,但时间不允许。怎么办?一方面要尽快建立新型课堂下的课堂常规,从科学的规范的课堂常规中挤时间。比如:如何合作?如何讨论?如何组织语言汇报?如何倾听?如何提问?如何补充发言?如何在同学的思维层面上深入思考?等等。如果这些常规不到位的话,那是很难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因为35分钟会在热热闹闹过程中很快流失。学生思维停留在低层面,算不上是探索。另一方面,应不必太在意课时的限制,需要时可以变一课时为二课时;必要时可以变二课时为一课时。只要是学生思考的需要,表达的需要,争辩的需要,最终是发展的需要,都是允许的。这样我们可以在学生数学思维最需要的时候给予足够的探索时间与高度的个体关爱,任凭学生表达、争辩;任凭学生思维相互碰撞;任凭学生经历、体验数学的“再创造”。
其次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那么眼我们应做些什么?需要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互动的课堂环境;要有效引导学生点点滴滴的有效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要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大胆猜测,自主探究,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验证。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乐于提问、勤于思考、善于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才能展示常态课的创造之美。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这些老师之所以能够成为名师,是因为他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都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坚持,也只有保持对教育事业的这份热情和执着,做到了这份坚持和追求,在课堂上使学生能够真正的获得发展,使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才有可能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开辟出一些属于自己的天地,从而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些名师犹如黑暗中的明灯,给我指明方向,带领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