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我有幸上了一节新基础的公开课,感触颇多。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充分考虑了教材特点,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内在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充满兴趣地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自悟,通过读读、想想、说说、写写,来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他得的红圈圈最多》一课中的重点句子是“每次写字,邓小平爷爷都能按先生的要求去做,所以,他得的红圈圈最多。”因为这是一篇写人文章,语言表达较书面化,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朗读方面的不足,着力指导学生朗读好这个长句子:读好句子中的停顿和字词的发音。
在教学时,我又着力与先生的要求的理解。先让学生找出先生的要求,然后分析先生的要求有哪几步?理解:练熟了,为后面的练写打基础。由能否调换顺序引出关键关联词:先……再……。继而用这个“先……再……”作为载体,练习说话。起先孩子们不知道怎么说,我就出示了例句“下课铃一响,我先( ),再( )”,思维的火花一下子被激发了,说了好几个句子,接着孩子们不由自主地都想到了自己放学后回到家里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有的孩子说:“放学回家后,我先写作业,再吃饭。”“放学回家后,我先写作业,再看书。”“放学后,我先写作业,再帮助奶奶干活。”……当孩子们说到这些时,我就趁机渗透思想教育,表扬他们的良好的习惯。最后我为每位学生准备一张薄薄的白纸,再让学生“先用纸蒙着字帖”,然后按照我平时的描红要求,照着字帖描。最后再拿去白纸照着字帖临写。在这一过程中,我相机进行点拨,告诉学生什么是“用纸蒙着字帖描”,什么是“照着字帖写”,学生很快便心领神会了。经过这样的点拨和引导,学生终于走出理解的误区,真正理解了“先生的要求”的真正含义。
教学之后,我觉得自己对于捕捉生成资源我还不够敏锐,没有在教学时及时抓住让学生评价写的怎么样?你觉得先生的要求怎么样?从而深入文本,提升课堂内涵。而且在教学先生的要求有几步时,可先展开小组讨论:从哪个词看出?这样,理解“先……再……”就显得浅易了。对于最后母亲会说什么?应该引导学生:除了表扬,还会说什么?发散学生的思维,从而更好地体现育人的价值。
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和策略是层出不穷的,只要运用恰当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善于反思,把不足之处重建于课堂,相信,下次的《他得的红圈圈最多》会上得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