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读后感
武进牛塘中心小学 王惠琴
刚看到干国祥老师的《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这本书,觉得这个题目未免太牛气,太张扬了,也觉得有点夸张的成分,但看完这本书,感触很深,觉得无愧于这么大气的一个题目。
感触最深的是“经典小说篇“中《西游记》的两节课,让我们充分见识了专家的风范。这两节课,从文本出发,但又远远高于文本,结合了学生的实际,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使学为我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比如29页,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神奇,自身的唯一和伟大,从而爱生命、爱自己,增强自信心与使命感。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干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干老师对文本的解读,高瞻远瞩,让我感到望尘莫及,而又敬佩不已。干老师渊博的知识,深刻的思想,巧妙的引导,机智的语言,是我们语文老师学习的典范。我们的阅读课与干老师的课相比,流于形式。我们对文本的解读,由于自己水平限,太过肤浅,不够系统。今后要在增强自身素质上多下功夫。只有教师水平高了,才能高屋建瓴;同时,要从学生自身出发,以引起学生的共鸣,真正融入文本,吸取精髓,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干国祥的《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带领学生回顾一下《西游记》中各个时期的孙悟空,因为这里面隐藏着一个男孩成长为男人的密码。
孙悟空先是一个石胞仙胎,接着就变成了一个混沌未开的小猴儿,跟其他的猴儿没有差别,这也象征一个人的童蒙期;接下来石猴又变成了学生领袖—美猴王(学龄初期);而在学龄中期,孙悟空是一个刻苦勤奋的尖子生;但是接下来孙悟空就进入了青春叛逆期—从“弼马温”到“齐天大圣”,而被压在五行山下。因此只有皈依我佛,所以才踏上了他的职业期—孙行者;经过职业期艰苦的修炼,达到了最终的成就—斗战胜佛。
将孙悟空的神话轨迹与学生的成长联系起来,非常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而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深入的文本解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首要的,也是至高无上的。也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辩证问题。经典阅读的核心灵魂是学习,不是学习语言,而是着眼于整本书,是着眼于当下学生的学习生活,明确了阅读经典的真正意义,特别是孩子们学习经典的意义,这样的目标的确就是一根至高无上的指挥棒了。教学板块必须是为着教学目标(特别是核心教学目标)服务的,也不必在乎其他的细枝末节了。课堂用“环环相扣行云流水”来信形容毫不为过,因为这节课是建立在高超的文本解读的基础上的。干老师深邃的思想、巧妙的形式、智者的语言、幽默的调侃都令人陶醉,令人回味。
同样难忘的还有干老师讲授的《长相思》、《山居秋暝》、《归园田居》等课堂实录。每看完一章课堂实录,我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总能被深深震撼,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想要说些什么,却又张不开嘴。只能仰望着新教育的天空,看这位大师驾筋斗云,耍七十二般变化,仰慕、膜拜。
平静一下自己的心情,梳理一下自己的收获吧。这才是正事儿。
从《长相思》的这节课中,我觉得干老师的设计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清新。且不说预习作业的具体、补充材料的用心,单是课堂四十分钟的精彩就让我钦佩的五体投地。这才是真正的有语文味的语文课!
这一节课以朗读为主线。在指导学生朗读中,首先是引导学生用怎样的语气来贴切的读好每一句诗,这点我们在课堂上也用过,但没有的是:①确切的告诉学生,朗读的语气可以有哪些,譬如:壮阔、优美、忧伤、宁静、平和等。②告诉学生《长相思》是词牌名,并且出示《长相思》词牌的平仄规律,又列举宋代词人万俟咏的一阕《长相思》佐证。这个做法不仅让学生了解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写诗。从这就看出了干老师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已经有一个活头源水了(后边的教学也证实了)。
其次,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感悟诗的感情。从“读出一个诗人来”,到“怎样读出乡心”、“乡心”中的感情。这期间,通过引用辛弃疾的《破阵子》让学生理解了什么是慷慨豪迈的语气,从而理解了《长相思》的壮观;从列举纳兰性德的另两首词中,让学生理解了诗人的那份乡心所在。
如果是我到此就结束这节课了,可是当我再往下看时,我的心被抓的紧紧的,因为干老师的最后设计怎一个“高明”了的。干老师引领的脚步继续深入,“这首词,它感动人的原因在哪里?”引领学生由这首词中跳出来,联系到自己的人生即自己的“乡心”何在。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以己证诗”的方法。
《山居秋暝》、《归园田居》的课堂还有很多精髓,,不再一一详述了,总之,这本书犹如一份精神大餐,使我有一种饕餮的快感。干老师,向你致敬!你的语文课是我看到的最好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