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做有生命的教育者》有感
常州市武进区牛塘中心小学 董军
在日常教学中,常常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只知语文,不知汉语,只知汉语的知识,不知汉语的美,只知让学生学汉语,不知让学生享受汉语的优美。教师缺少对汉语美的认知和体验,整日忙着把活生生的汉语肢解之后,揉碎了,炒煳了,递给学生,强迫学生吞咽下去。于是乎,孩子们普遍疏离国文,厌倦写作。
语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记载着我们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的历史,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审美性格的精灵,沉淀着中华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它承载着人类文化方方面面的思想。它不能脱离它所表达的内容而孤立存在,其中就有兼顾生命教育的传统。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剥离了技术至上的解构主宰,确立了昌明的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终极价值等已成为基本的教学思路。但有时我们会忽略身边美丽的风景,会无视它的存在。有些本应灿烂绽开的花朵,会被不经意地掐灭。在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就是这样一枝欲开的蓓蕾,但愿在经过时,放轻我们的脚步,静听花朵的笑声。
一、书籍,学生生命中永恒的食粮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当孩子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的体验时,我们的小学教育带给他的是痛苦还是快乐,是荒废还是收获?这取决于我们的老师,教好书,传授好知识,是我们这些老师天经地义该做的事情。但是,该做的就这些吗?不,远远不是,在孩子们宝贵的童年时代,我们要给孩子知识,更要给孩子精彩的生命体验。从我们语文学科来说,一本语文书是远远不能满足孩子那丰富的精神需求的,也是不会让孩子有那精彩的生命体验的。所以,我们不能满足于课堂上学的一本语文书,那些只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只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只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特点的文章,都可以让孩子们读。
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一部部经典的书籍,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前人创造的积淀,这些都是孩子们精神上宝贵的“营养品”。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孩子们可以感受到李白“安能摧眉弯腰事权贵”的傲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孩子们也可以了解鲁迅是如何“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达蒙是怎样对待自己的朋友的,保尔是如何对待生命的……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这个阶梯的第一步就让我们带领孩子一起来攀登吧!引导孩子们走进阅读的蓝天碧海,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与文明触摸,当孩子们的心灵感受到了真善美,感受到了高尚文明后,他们的见识会广阔起来,心灵会纯洁起来,思想会成熟起来,精神会高贵起来,生命也会精彩起来!
二、多维评价,推动生命的成长
钟启泉 教授曾这样指出:“教学就是在语言文化和沟通文化的创造中,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奠定人格成长和学力发展的基础”。事实上,当学生的探索建构与教师的评价引导有机融合的时候,课堂便成了一个“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彼此信赖”的学习共同体。在教师源自内心、讲求策略的评价指导下,师生双方的精神得以唤醒,情感得以共鸣,视界得以融合,潜能得以显发,思维得以共振,内心得以联通。
特级教师孙建锋在上《最大的麦穗》一课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师:现在你们明白了文章所讲的道理,但读文如观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能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最大的麦穗》,譬如: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什么独到之处?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你有什么启发?带着这样的问题再次与课文对话,肯定会有更多“美丽”的收获。
(学生兴趣盎然,再次潜心读书……几分钟后,师生对话。)
生:一般上课是在教室里,而苏格拉底上课是在麦地里,我们上课用课本,而苏格拉底却用麦穗。
生:你的“发现”给了我灵感——不仅麦地可以当教室,社会也可以当教室;不仅麦穗可以当课本,整个大自然都可以当课本。
师:说得好!你思路很开阔,其实,宇宙就是一个神秘大课堂,生活就是一部无字大书,那里有广阔的天地,更有丰富的知识。
生:苏格拉底教育弟子不是直接告诉他们道理,而是让他们亲身实践、体会,最后悟出人生哲理。
师:直接告诉道理不是很省事吗?何必兜圈子、绕弯子?
生:直接告诉,容易忘记,如果是自己体验、悟出的道理,往往是刻骨铭心的。
师:你回答得很精彩!我赞同你的看法。有时靠别人告诉的道理,就像戴在自己身上的假发、假牙一样,看上去很逼真,但没有生命力,而凭自己体验出的道理就像扎根沃土的大树,生机勃勃。
案例中,教师珍视学生所表露出来的不同智能倾向,确立了“多维”的评价标准,给予了学生彰显特性、张扬个性的课堂评价。在这种评价中,学生对课文涵咏、体味、评价,读出疑问,读出新意,读出他人未曾有过的感叹和新异的结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标准,教师首先应尊重、正视学生具有的多元智能,秉持热切的期望来视察、关注和接纳学生,建立“分层多维”的评价标准,来肯定和促进学生的丰富潜能,支持和推动学生的生命成长。
三、日记,享受生命的快乐
日记,是一种心灵的舞蹈,只有内心有了独特体验后,才能舞得婆娑,舞得蹁跹。日记也是一种心灵的歌唱,“每个人都在唱自己那支曲子,相信这是世上从未聆听过的最动听的歌”(《荆棘鸟》)。日记是学生的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是他们所必须的生活之一。
可是,写日记对于不少小学生而言,可能是一件费思伤神的事。为了提高学生记日记的兴趣,我常把自己写的日记与他们进行交流。孩子们也许是受到了我的感染,深深地爱上了日记,爱上了写日记时的那种感觉。成功时,学生的日记里尽可挥洒内心的喜悦;失败时,也可在日记中整顿低落的情绪;寂寞时,日记是他们最真诚的朋友……于是,日记成了孩子们每天的忠实朋友,他们可以从校园生活的趣事一直写到心灵深处的烦恼,任思绪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在抽象的语言文字中享受着倾吐的快乐。
如果说我是用自己对日记的真情唤起了学生对日记的热情,那么每天的日记交流与点评又使学生不断获得写日记带来的灵感。我们愉快地聚在一起,聆听别人的日记,感受着每篇文章的不同风格:文笔幽默而略带夸张的,记事有趣诙谐的,情感丰富细腻的,文风充满调侃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丝讥讽的……
日记,使学生走进生活,他们尽情地体验着、思考着、想象着,在心灵的舞台上,用语言文字编织着五彩的梦,尽享着生命的存在,生命的愉悦。
生命教育的涵义实在太深,还记得这样一段话:“诗意的理解生活,理解我们周围的一切,是我们从童年时代得到的最可贵的礼物,要是一个人在成年以后的漫长的冷静岁月中,没有丢失这件礼物,那么他就是一个诗人或者作家。”语 文 老师或许都成不了诗人或作家,但用自己关爱的心,去让我们的孩子懂得怎样去呵护生命,超越生命,证明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我想,语文并没有辜负自己的使命。就是它,焕发了学生生命中最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