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登录
首页 走进牛小 新闻中心 工作指南 教育科研 德育纵横 党群工作 班级网站 专题网站
栏目列表
 
 
快速连接
 
 
最新更新
 
牛塘中心小学校长 陈子 01-19
常州市骨干教师 黄曙英 12-29
武进区学科带头人 吕青 12-29
武进区学科带头人 周小… 12-29
常州市学科带头人 蒋丹萍… 12-29
 
  首页 >>新闻中心>>教改前沿>>文章内容
 
微课程:小现象做出大文章
发布日期:2014年05月08日     点击次数:      作者:王昌胜     来源:

天问学校是湖北省宜昌市的一所民办学校。2010年,天问学校开始推进微课程项目研究。微课程研究促进了学校教师团队的成长,教师团队的成长又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微课程让天问学校正经历着凤凰涅槃式的变化与成长。

9月10日,教师节。

当天,天问学校的升旗任务由六(一)班承担。整个过程令全体师生倍感温暖:全班孩子动情地朗诵了一首歌颂教师的诗,情真意切,令人动容,很多低年级孩子被感动得哭了。孩子们还为每位老师献上了一朵鲜花。

当周的教师例会上,班主任胡维森老师播放了自己制作的微课程,讲述了六(一)班筹备升旗仪式背后的故事:

诗歌是由孩子们自己写的。为了写这首诗,班长发动全班孩子写诗、评选、修改,并请教其他班级的写作高手,六易其稿。因为是自己动笔写的,有了孩子们的情感加温,现场朗诵起来自然真切感人。

鲜花是孩子们自己挣钱买的。孩子们决定用班级“义卖”挣来的200多元钱给老师买花。虽然只能为每位老师送一支花,但意义深刻。

献花过程是孩子们精心设计的。孩子们讨论认为,给老师献花,不能只是简单赠送,应该借助这个机会,创造情感纽带,叙述动人的师生故事,表达真诚的祝福,让送花更有意义。

  ……

这是天问学校众多微课程中的一个,也是天问学校运用微课程、开发微课程中的一个例子。

转换看问题的视角

一次学校例会上,胡维森老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清晨,我远远看见操场上一个瘦小的男孩一动不动蹲在地上,手拿一个倒立的矿泉水瓶,眼睛一眨不眨盯着瓶盖。我很好奇地问:“你在看什么?”那孩子看都没看我一眼,继续看着水瓶,一会又把水瓶倒过去。于是,我走过去蹲在他身边,继续问:“你在观察什么?”那孩子看了我一眼,仍没回应。

我更好奇了,蹲在地上和他一起看了一会儿,并孩子气地说:“这瓶盖上有个小洞洞。”这时,孩子答话了:“是的,我在瓶盖上挖了一个洞。”我接着问他在看什么,小男孩很认真地说:“你看这水滴一掉下来,跟着就会出来一滴新水滴,我用手一挤,水就会线一般地流,过一会又成一滴一滴的了。”我紧接着问:“你知道原因吗”?小男孩摇了摇头。我告诉他这是因为空气的压力、压强……我一口气说了连自己也没有弄明白的专业术语。本以为孩子会追问我,没想到,那孩子“哦”了一声,起身跑开了。

孩子起身跑开的一瞬间,我意识到自己做错了。那一通费解的解释,让孩子觉得很深奥,难以接受。如果顺着他的话题,引导他思考,或者启发他“还观察过什么”“还想观察什么”,使对话继续,这样更利于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可以给孩子更多的引导……

如何弥补?我将这个故事告知了孩子的班主任杨静。杨老师找那个孩子谈话,得知孩子很喜欢观察动物、植物,有很多生动的小故事。经杨老师推荐,这个孩子给全班同学做了一次“观察介绍”,因为效果很好又被邀请到学校“小讲坛”,给全校孩子做介绍。

故事很小,很普通,但处处流露着温情,令人感动。后来,这个小故事被开发成微课程,打动了更多的老师。为何能打动人?源于细节。细节最动人,更能让人触摸教育的本质。

微课程,基于微问题和微研究。微问题和微研究关注小现象、小问题、小策略,引导教师放低视角,叩问细节,提升教育敏感度。微研究,让更多一线教师有了研究意识。

我们惊喜地发现,这样的小故事,老师们开发得越来越多,并在团队中快速传播。这些小故事的数量和传播速度,折射了一个团队成长的足迹。

影响思维方式

六年级决定搞一次毕业旅行。征求意见,确定路线,引导孩子查询沿途历史,在革命圣地举办毕业典礼……这些活动收效良好。德育处趁热打铁,将其开发成了微课程。在修改完善微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们认为,只是介绍毕业旅行的流程,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如何提升内涵?如何使毕业旅行更有教育意义呢?

针对该微课程,政教处组织了几次讨论,并邀请部分教师出谋献策。最终方案令人激动:视毕业旅行为锤炼孩子、发展能力的机会,将所有活动交由孩子们自主完成。学校联合家长委员会,帮助孩子组建活动策划部,由孩子们自主确定旅行线路,选择旅行社,策划毕业典礼,组织出游活动……将孩子推向前台,教师和家长仅作为指导者、支持者出现。

整个过程与其说是在协商、开发、制作微课程,不如说是一次教师集体研究的过程,是一次理念建构的过程。

微课程,因为追求教育内涵,总是启发教师自我追问:怎么做的?为何这样做?目的是什么?还可以怎么做?……在不断地自我对话、自我反思和自我诘问中,教师的研究意识、思维方式发生着渐进式的变化。

思维方式的变化过程是潜移默化、感悟累积的过程,需要时间浸润,需要环境滋养,需要反思内化。微课程为教师思维方式的变化搭建了平台。

改进管理行为

天问学校每月都有教学开放日,家长可以自由走进任何一个班级听课。因人员调整,这项常规工作需要另一位教师负责。以往的工作交接,即使交流再详细,也会有信息的丢失和疏漏。新接手的教师操作起来往往心里没底。但现在,只要查看《开放日流程》微课程,新接手的教师不仅知晓了整个操作流程,而且明白了为何这样做的道理。

微课程,不仅有利于工作的交接和创新,还有利于指导干部、教师的管理行为。这是天问学校小学部张玉华老师的故事:

我从来不认为老师也是管理者。在我看到微课程《猴子的理论》之后,我突然意识到,不仅班主任是管理者,而且我的管理方式有待改进。

《猴子理论》讲述的是下属来请教、请示时,其实是将他自己的猴子交给你来养。如果你接招了,“好,我想想再说”、“好,明天我给你答案”……那么,“猴子就跳到了你背上”,“替别人养猴子,会饿死自己的猴子”“应推开你肩上的猴子”……形象生动的语言,让我对班级管理事务豁然开朗。

以前,我做班主任工作,总有处理不完的问题。每次孩子反映情况,我总说:“好,我现在很忙,等会再说。”或“噢,这样啊,我想想再找你吧。”于是,总有好多等待解决的问题。

《猴子理论》的微课程教我如何推开即将搭上来的猴子。“你觉得问题出在哪?”“你想想有什么好办法?”“你有什么解决方案,想好了来找我”……太妙了。换一种指导思路,就能让学生学会不依赖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锻炼。

接手了一个新班,孩子们商讨后选择包干制完成卫生工作。运行时间不长,卫生委员便屡屡来诉苦:某某不认真扫地,某某抱怨任务太重,某某不自觉,老要提醒……我一改以前的方式,对他说:“我听你说了很多,作为卫生委员,你思考一下,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案,想好了再来找我吧。”

过了几天,卫生委员对我说:“老师,我觉得任务包干不太好,还是小组负责比较好,这样一个小组就可以有组长来提醒了,也可以结合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一起评价小组。”我眼睛一亮:“好主意!原先的单个负责就像一盘散沙,小组包干就增强了小组的责任感。但是里面还有一些细节,你想过吗?比如走读生,比如未考虑到的小岗位可能就没人管了。”“好的,我再把这些特殊情况挑出来,由组长协调。”

清洁卫生表换了,效果果然比以前好多了。清洁委员看着自己的方案被采纳,喜滋滋的,更有干劲了。

指导家教

镜头一: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妈妈,今天在学校吃的又是烂苹果。”孩子已经连续3天说吃的是烂苹果了。

错误的处理办法:A:这学校怎么这么缺德?老师真缺心眼。B:以后别吃学校的东西,咱们自己带。C:哦,你自己不知道问老师呀?

天问学校提倡这样的处理方式:

妈妈:“哦,是吗?那是为什么呢?”

孩子:“我也不知道呀?”

妈妈:“明天你能不能自己问问老师?老师肯定会帮助你的。”

接下来家长背着孩子给老师打电话:“……我让孩子明天自己向您反映,请您关注一下。”

因为有师长背后的沟通,当孩子向老师反映问题时,一定会得到妥善处理。原来,苹果被切成了两半,稍微一放就氧化了,孩子误认为是烂的。误会一下子解除了。但此事给孩子的感受是:“原来,这些事情我自己可以搞定。我说的话老师也会听。”

家长和老师在背后合作,将孩子推向前台,教会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镜头二:表扬,应描述孩子的行为

都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因此类似的赞扬不绝于耳:“宝贝,你真乖!”“棒棒,你真棒!”“你真是个听话的好孩子!”……

孩子生活在这样的评价中,容易迷失。更为重要的是,研究发现,面对成人泛滥的表扬,孩子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不知道怎样才是好的,好的标准难于建立”。

并非上述的表扬不能用,但如果全是这样的表扬,就缺乏了指向,表扬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有没有更科学的表扬办法?天问学校提倡以下的表扬方式:“听奶奶说,你和小朋友分享了你的玩具,我的宝贝真乖。”“宝贝,今天放学你做完了作业才去玩,简直太棒了。”“我发现你做作业的时候,一口气就做完了,中间没有走神,这习惯真好,希望能坚持。”“刚才你扶着爷爷过马路,真孝顺,妈妈为你高兴。”……

表扬时,描述孩子的行为,能让孩子更为明确自己好在哪里,为何受表扬,从而不断强化自己的正确行为。这给孩子的感受是:“哦,原来这样的行为是好的。”

这是学校家校合作研究小组开发的微课程(文字部分),我们陆续开发了数十集。为了帮助更多的家长,学校以“微信”的形式每天发送。

助推课堂教学变革

创新源自民间。虽然这种说法有点极端,但微课程可以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是我们当初没有预想到的,应该说是教师的创造。

我们当初预设的学科微课程,只是以微课程的形式,促进教师理解教材,掌握教学方法。比如,以数学学科微课程为例,对于一年级“0~10”这几个数字的认识,很多教师认为这个很简单,没什么可教的。我们利用数学学科微课程,指导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会读,会写,会数(口手一致,一一对应),序数(谁在前、谁在后,谁大谁小)。一年级孩子要体会到这几点才叫真的会了。

事实上,教师的创造力远远不止这些。一次,语文课上,教师利用微课程介绍文章作者,简洁的文字,配上图画及音乐,一下子让孩子们进入了作者的生活年代,很好地促进了孩子对文本的理解。整节课因为有了微课程作铺垫,孩子们学得相当好。由此,我们不得开始重新定位微课程在课堂上的作用。

学校推行合作学习,实验班的成功经验被开发成系列的微课程《合作学习5招》《合作学习中的分组》《深度追问的策略》《小组合作中的花样评价》等,在全校广泛交流。微课程在促进团队学习的同时,也推动着合作学习研究的深入。在此基础上,教师将实验班课堂合作中精彩的片段,做成视频微课程,直接拿给孩子看。这种直观示范的效果好于教师讲解百遍。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牛塘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校 长:陈 子┋电话:0519-69699558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