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课堂,演绎博爱”活动在常州博爱小学龙锦校区开展。非常荣幸能够参加这次活动,尤其对于我们青年教师可以说是一次饕餮盛宴。既能够聆听到王崧舟老师带给我们的精彩的课堂,又能学习怎样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
柔柔地开放,暗香浮动。
《孔子游春》从写景入手,讲述孔子与弟子们在泗水河边游玩中,由水引发一系列思考,借以教化弟子……在王老师那充满磁性的嗓音中,伴随着幽幽缠绵的古韵琴声将学生和听者带入了孔子的课堂。整堂课欣赏下来给我的是无比震撼的视听冲击,也让我领略到大师的课堂风采。一堂课,在他的娓娓道来中,一个智慧聪颖、善于教诲、品德高尚的老师形象在同学们的心中变得无比鲜活而深刻。
诗意地诵读,快意美妙。
王老师极富创意地将“看到的”与“想到的”对应起来,甚至由此将文章改编成一篇诗歌,反复的,一遍又一遍的,不厌其烦的读,引导孩子通过师生合作朗读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孔子作为课文的灵魂人物,他的君子形象和教师形象在老师一次次地引导中,在学生的心灵上高大地竖立起来。
倾心地吟唱,节奏之美。
他的课,如同这篇课文一样,蕴藏着深厚,我想这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王老师对学生“语用能力”的着力培养。他例举了《花钟》一课,课文写开花用了不同的句式,有的简洁朴实,有的生动优美。就“开花”一词本身而言,直白而平实,但当这两个词间隔地进入到整个语境之中,其实际产生的表达效应已经不是“开花”这个词本身所能界定得了了。正是它本身的直、白、俗、平,给了整段文字以呼吸的间歇、涌浪的平静,正是这两个最不被待见的字眼,将整段文字照顾得张弛有度、疏密有致、富有音乐的节奏美。
在课的尾声部分,王老师感叹道:“我是多么向往这样的课堂,我是多么向往做水这样的真君子,我是多么盼望孔子的理想早日实现,我又是多门向往能成为孔子这样的老师!”我们也在心中默默感叹着:我是多么向往成为王崧舟这样的老师。我想,只能借用汉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的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才足以表达此时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