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的问题带来了以厌学为特征的德育问题,以高耗竞争为特征的教学变质问题,以追逐分数为特征的素质教育缺失问题。而课堂的问题在于人们都绕开课堂问题,无论如何改革,都没能对课堂进行根本的改革。例如,把素质教育简单地看成是减负,甚至认为苦教苦学就是素质教育。”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生本教育创始人郭思乐认为新课程虽然解决了有效教法等问题,却没有真正解决课堂问题。
“0到3岁的孩子学习母语的自然过程给我们启迪,它使我们看到了教育的本身。”郭思乐认为教育是一种生命所为、本能所为,教育的核心过程发生在生命之中,因此,要全面依靠学生,调动生命本身的力量(潜能、天性、本能、机能),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在郭思乐看来,现在的困难在于人们有一大堆模糊认识:比如知道土地是农民的至爱,却不知道学习是孩子们的至爱;知道农民有了土地可以耕作,却不知道孩子们有了学习的权力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成功地学习。
“我们的思想有多宽,孩子们就走得有多远。在教育领域,与经济领域一样,自由就是生产力。我们对这点却十分模糊,今天我们用最善意、最无心和最彻底的方式剥夺了孩子们的学习权力,我们留给孩子们的是最劣质的学习权力。”郭思乐认为把学习还给学生,就像把土地还给农民,其观点让人震撼。
教师要懂“杯子边上的智慧”
郭思乐说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好(hǎo)学”才能“好(hào)学”。而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一个弊端是,教师总是讲得多,学生总是学得少。郭思乐呼吁 “要把学习还给学生”,但交还的准备、怎么交还、交还以后怎么办都需要考虑,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 “杯子边上的智慧”。
对此,郭思乐做了形象的批评和科学的分析:“教学就像是一只杯子,杯子的边薄,装的水才多。也就是教少而学多;反过来,教得多,就学得少。这不仅是时间的矛盾,更是因为‘你都说了,还学什么’,堵塞了学习者亲身认识真理的道路,这就促使我们选择教少学多或是小教大学的教学指导思想。”
正确处理杯子的“边”与“水”的关系,就是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同时,如何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从“师本”到“生本”,从而实现“学习快乐、素质发展、成绩提高”的理想,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生命喜欢空,但不是平白无故的空。要有杯子的边,边是根本,但是简单的。”郭思乐认为,教师的作用和价值,应该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这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转变,更是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也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
报告会现场,郭思乐通过丰富的生本课堂模式视频展示提醒教师:学生的学习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得多,而今日之高中生更让人刮目相看,因为网络使他们获得了许多学术平等,比起初中生来他们更为自觉、成熟,所以,要给学生改变的空间。
从“牵牛上树”到“驱牛向草”
郭思乐认为,生本教育是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要把绝大部分的空间给学生,只有生命自己才能塞满他所有的空间。把教转为学,孩子才会有丰富的感受。要“小立课堂,大做功夫”。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直至不教而教。先学,就是教师布置,学生自学,小组交流,班级研讨。教为了学,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以学定教。
怎样做好先学的布置?低入,多做,深思,高出。低入就是简单、根本、开放。抓住“简单、根本”形成开放空间,容纳学生最广大的活动,是整个生本教学的关键。
比如语文,核心是认字、用字。郭思乐认为人有语言的本能甚至文法的本能,对语言能力的滋养、维持是生命决定的,语文只要给予其工具——— 字,就可以读书了。可以读书,便什么都懂了。而语文老师的学养重要性在于引领学生、培养学生语文素质、教学生表达思维。
“学生喜欢什么,就研究什么,一二年级可以让学生自学自讲,一如蜜蜂采蜜,比如语文学习,为什么一定要回到字词句中去呢?有人以为字、词、句拼起来就是文章,事实不是这样的,语文是生命的积累和感悟;数学内容很多,但事实上只要抓住一个要害,学生全都懂了。”
郭思乐说找到了思考的“头”就得到了“通行证”,这是学生的 “第一缕阳光”,这个“通行证”通向所有的题目,对每个学科都适用。
郭思乐说,用 “我教你,我牵引你”的师本教育方法教育教学,导致了教育教学犹如 “牵牛上树”。牛的本性是不上树的,它们没有上树的内在动力,这时外部的驱动就成为最需要的东西,鞭子就是一切,评价就是教育。但是反之,如果把教育变成“驱牛向草”,情况会完全两样。学生喜爱学习的天性发挥出来,他们就会以最大的自由奔向学习,享受学习。
把“评价”转化为“评研”
“生本教育依靠机能、本能,教—学,不过如此。”郭思乐认为,从控制生命走向激扬生命,课堂的改革要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乐学、会学,
真正把学习还给学生。
教育的评价情结(评价老师、评价学生)很严重,郭思乐认为应该建立“无公害的绿色评价”,把“评价”改为“评研”,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合作检测,互评互议,释疑解难,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评研”为学生提供了“出错”和“改错”的机会。
郭思乐为“生本教育”实验学校争取特殊政策:非毕业年级学生一律不参加统一考试。事实证明,不考试,却产生了比考试还要高的效益。广东华阳小学六年级毕业考试,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达到了98.9分。
郭思乐举了一个“蒸馒头”的例子:小时候妈妈在蒸馒头,自己总是性急地偷偷打开盖子看看“小面团有没有变成大馒头”,不断开盖的结果是,馒头蒸不熟了。郭思乐说这与教育教学过程的道理是一致的,“所以,我们要以最大的耐心,等待,再等待,最后,收获一锅熟透而美味的馒头。”
郭思乐并不否认高考的意义,但在他看来,整个基础教育中,只有高考是学生学习的成熟期考试。这就意味着在漫长的其他阶段就是学生学习的成长期。正如成熟期需要成熟收获一样,成长期就要成长,而且,成长只能依靠学习者自己。
“树木是自己生长的,长根之后我们不能钻进到树木中来干预和代替其生长,最基本的施肥和浇水,是对根部来起作用的,而不是对着叶子浇水施肥。而我们的教育教学现在越来越像是对着叶子浇水施肥。比如,我们一般都是抓知识点和抓题目,而不是抓与学生生命活动相联系的那些根本的东西。”
生本教育,实质上是从控制生命走向激扬生命。郭思乐说,当学生的生命潜能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激发的时候,收获的将不仅仅是出色的考试成绩。
郭思乐语录
●充分相信学生,充分依靠学生,学生是能动地进行着学习。
●生本教育不是不要教师,而是要转变教师的角色,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协助者”。
●什么是教学?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支持下,激起、强化、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过程。
●先做后学,先学后教,教少学多,以学定教,教皈依学。
●什么是生命?生命就是我们的刻画永不能达到的那个地方出现的东西。
●其实,对于一个已经在灌注的课堂中丧失了学习的灵性的学习者,你做得越细,他就发展得越差。
●农民比我们聪明,他分得清对象是物还是生命,他选择了对待生命的方法对待生命,而不是以对待工业和物质生产的方法去对待生命。
●有的人说,我要把整个学习阶段都变成备考,所以我要考考考,不断地考,考得领导满意、家长放心,但是,这已经不是备考了,是在坏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