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交往方式的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小学生交往方式的现状,进行了相关数据的调查,并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一些思考与对策,交往能力是小学生综合素质中重要的一种能力,从小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的交往能力,对其一生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与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生;交往方式;现状;分析;对策
一、调查背景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方面,主要指幼儿与同伴、成人(陌生人)之间的交往态度、交往方式,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以及解决同伴间冲突的能力。荀子曾说:“人之初也,不能无群。”小学生从一生下来,就有与人交往的要求,是一种本能的需要。人际交往对小学生的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不仅使小学生体验到友谊带来的身心愉悦,还能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创造力、情商的发展。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获得是靠后天的培养,对小学生交往技能、技巧的培养,直接影响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逐步深入,人们越来越多对交往能力的重视。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交往能力的培养,也尤其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交往方式的好与坏,关系到他们的学习进步和健康成长,能否正确面对生活现状,热爱生活,乐观勇敢地面对现实。健康情绪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有利于学生的认知活动,能调节学生的情绪和动机,增强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小学生交往方式的现状到底如何呢?为此,笔者对小学生交往方式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了解目前小学生交往能力状态层次,从而对小学素质教育的不断完善提供依据和建议。
二、调查方法
⒈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同时辅以谈话法。
⒉问卷的编制参考了有关文献及书籍,筛选、整理和借鉴一些较普遍意义的内容。调查主要围绕学生认识、控制、激励自我情绪,认知他人情绪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情况等方面,设计了学生卷,先进行试测,再修改问卷,最后定稿。
⒊调查的对象是本校五、六年级的学生,发出学生卷615份,实际收回有效卷609份。
三、调查分析
1.小学生交往的能力
表1 各年级段学生交往对象情况分布表
年级
|
同班同学
|
同校不同班的同学
|
家周围的同龄人
|
父母同事的孩子
|
其他
|
五年级
|
295
|
243
|
286
|
136
|
56
|
六年级
|
289
|
232
|
265
|
156
|
79
|
合计
|
584
|
475
|
551
|
292
|
135
|
百分比
|
94.2%
|
76.6%
|
88.8%
|
47.1%
|
21.8%
|
由表1可知,小学生小学生交往的对象范围有限,到六年级仍有32%的学生范围开始扩大,提醒我们作为教师的要从学生个体出发,教育他们如何交友,来增加他们的交往方式。
2.小学生认知他人交往能力
根据调查显示:有约37%的学生能够在与他人交谈中主动观察他人情绪状态,约53%的学生只有在被告知的情况下才能了解他人情绪,更值得注意的是,有约10%的学生从不考虑他人的情绪状态,这些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很少想到别人。
3.小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表2 . 小学生处理人际关系方式的情况
项 目
|
热 情
|
被 动
|
不 愿
|
人 数
|
352
|
236
|
32
|
百分比
|
56.8%
|
38.1%
|
5.21%
|
|
|
|
|
表3 小学生交往能力行为的情况
项 目
|
主动交往
|
积极配合
|
容纳他人
|
人 数
|
358
|
178
|
123
|
百分比
|
57.68%
|
28.73%
|
19.82%
|
|
|
|
|
小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方式和能力的调查结果见表3和表4,根据调查显示,农村小学生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令人不容乐观。他们对有困难的同学不愿主动帮助,有5.12%的学生不愿与别人交往,认为别人的事与自己无关,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上,只有19.82%的学生能容纳他人,12.69%的学生把问题踢给别人,依懒他人,没有独立处理人际问题的能力。
4.小学生与他人交往方式的分析
第一、人际关系障碍。社会参与和社会交往意识弱,对世事冷漠,比如一些小学生与人交流时,不注意倾听他人的讲话,或表现出不耐烦和不理睬,使人感到不尊重他人,排斥他人;有些小学生不愿意讲自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的时候缺乏自然坦诚的态度,妨碍了与人的沟通。第二、抑郁症。独立意识和合作意识弱,对大人依赖性大,由于有些小学生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遇到问题不懂得如何解决,也不知道如何向家长、老师和同学倾诉,或者他们在一些问题上很难与老师、家长和同学达成共识,从而导致他们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第三、学习障碍。交往中的心理承受能力弱,受挫折时情感脆弱。部分小学生由于在学校与同学、老师的关系僵化,在家里和父母的矛盾激烈,容易导致学习时无法集中精神,成绩下降,领悟能力减退,从而成为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差生,并经常受到批评。而这会使得其他同学更不愿意和他们交往,进而导致他们更加逃避现实、厌学和不喜欢与人接触。家长也不注重在人际交往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人际交往技巧,往往过于溺爱孩子或管教过多,使得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较为薄弱。
四、相应对策
那么该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呢?
1.赢得他人好感
其关键是要具有一种吸引力,包括说服力、感染力、感召力、影响力等。比如发自内心的微笑和热情与人打招呼,都可以提升他人对你的好感。授以交往手段。对伙伴要笑脸相迎,主动问候,在行动上要尊重别人,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友好的关系。组织交往活动。指导交往孤独者学会与更多的人交往,指导他们学会邀请班里的同学到家里来做客,学会接受别人访问的礼仪,让更多的同学了解他,在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友谊。
2.真诚关心他人
对他人的关心、了解和理解,尊重他人,能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社会生活中是一种才能。在关心他人的过程中,可以学会观察外部世界,知道别人的处境、别人的心理、别人的需要,这也是一种智慧。善于赏识别人的优点。林肯曾说,人人都喜欢受人称赞。渴望赞美是人类的基本心理需要。赞美可以给平凡的生活带来亮色,可以给人们的交往带来快乐。赞美对人类心灵的重要性,好比植物依赖于阳光,没有它,就不能生长,就不能开花,结果。让学生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去发现美的品质、美的精神,从而去赞美、去学习,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同情、关心他人。同情心是仁爱的一种表现。在与人交往中,要同甘苦、共患难,随时随地准备帮助别人。
3.做受欢迎的人
学业进步能加强个人的交往能力。心理学家进行过“人际关系”测试题目为“谁是最受欢迎的人”。结果显示,最受欢迎的人是那些学习认真、成绩好、能力强,又懂得文明和礼貌的人。
4.善于与人交谈
语言沟通是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最基本能力,言表心声,通过语言的交流,人们才能加深相互间的了解,才能准确理解对方的意愿。学会真情地喜欢他人,然后才能被他人所喜欢,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这样的心态会使人以开放的方式走向人群,轻松坦然。
5.克服交往障碍
嫉妒、猜疑、胆怯、自卑等不良的性格特征是危害人际关系的主要障碍。要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说话动机。如每月一次的班队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交往的本领。交往的本领包括:一是学会调节自己的角色,会在不同的岗位上交往。二是学会主动与别人交谈,产生共同的语言,增进互相间的理解。因此,加强人格修养是克服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途径。
五、几点思考
1.教育者教育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的素质被提高到了很高的地位。小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阶段,更是学生健康心理发展阶段。作为小学的教师,应从学生的的个体出发:首先找些有关社会交往的书籍,读给孩子听,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和他交流书中的主人公是怎样结交新朋友,建立友谊的,根据孩子的自身性格特点,从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其次,经常邀请孩子的同伴到家中做客,这样孩子就会有更多和同伴熟悉、交往的空间,在从中学习解决游戏、玩耍可能带来的纠纷,也体会到和同伴相处的乐趣,更乐于交往。需要注意的是,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不要太长,不要让孩子感到疲惫而发生摩擦。第三,要让孩子学会与别的小朋友分享,使他明白受欢迎的孩子总是愿意与他人一起分享。
2.教师自身的交往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小学生有很长一段时间与教师在一起,教师自身具有向上交往的能力对学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就要求教师要具有交往能力,才能带给学生良好的影响。同时,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多考虑他人,不骄不躁,凡事要三思而后行的健康心理。帮助他们学会用言语或肢体语言向同伴表达自己的意愿和积极情感。此外,对同伴表示同意和赞赏、微笑、拥抱等,都是积极情感的表达。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发展学生良好的交往能力
向上、积极的心理是健康情绪发展的沃土,通过开展多种活动可以为农村学生的积极向上的情绪交流提供良好的机会。如果孩子很害羞,可先试着让他和最熟悉的同学朋友打招呼,直到他渐渐变得大方些。在和陌生的小朋友一起嬉戏、玩耍时,可让孩子主动和对方打招呼,问好,询问对方的姓名等。在集体活动中,要让孩子明白美好的友谊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合作、谅解等良好行为上的,小气、霸道、任性是不受小朋友欢迎的,应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使他们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这样,他们在走向社会后,就能自觉地创造和谐向上的人际环境,并在竞争中健康地发展自我。从而增强其与同伴交往的信心,提高社交技能。
总之,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社交能力更是学生必备的素质。在学校,同学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成人无法取代的妙不可言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环境因素。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小学生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学业的顺利完成以及各个学科概念的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