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之教师发展
一、 新基础初期教师发展的状况
1、结构化的教师发展系统。
教育局协作,校内的骨干团队,都有了,但比较弥散;要把更多活动看作教师发展的机会,促进教师日常的发展。
2、“中间层次”的重要转化作用。
“中间层次”有不同定义。相对于整个“新基础教育”而言,校长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间层次。
对于学校这个体系来讲,教研组、备课组长的理解,将极大地影响教师的观念。如:让一个人带一帮人。
3、社会互动学习。
大量的机会:校际、校内的。“新基础教育”团队的老师积极主动地参与。
4、研究性变革实践。
不单单是听课、评课;它的内涵更丰富,如及时到位的反思。
二、教师队伍状态分析
1、教师队伍已经形成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数量不多,且每一学校都有4、5个。比较深地理解新基础的理念,而且学会了用新基础教育理念作为工具来分析自己和别人的课堂教学——这就有了自主研究的机制。
第二层次,基本理解了新基础的核心理念,但还缺乏将新基础教育理念作为思想武器的能力。别人帮他分析,他有收获;但不会自己分析。
第三层次,对新基础教育的理解还停留于皮毛状态,持观望状态。
1、教师群体活动(如教研组)质量参差不齐
有的可以组织有效的研究活动,可以自己评课。
但有的停留于老好人式的评课,难以坦诚布公的交流。
三、今后的行动
1、教师个体层面
不大可能做到齐头并进地发展,所以先找出几个优秀的先行者,让他们成为“教师教育者”。并为老师们制定不同的发展规划。一组内有5、6人,发展得较好的老师如何进一步,发展得一般的教师如何进一步,需要有针对性的计划。
2、教师群体(学校)层面
改进教研组的活动方式,更多自主的权力和能力,要让教研组活动进一步为学校文化创建作出贡献。
四、关于教师发展的十二条建议
建议一:对本校教师队伍状态进行分析。
从教师发展这方面,分层次地布局,哪些教师有更快的发展。
建议二: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制定不同的规划,挑选一批有望成为专家型教师的人选。
发展阶段(小金字塔):新手阶段、高级新手阶段(可能会更多关注学生信息,但未加以区分)、胜任阶段(能区分哪些信息是重要的、哪些信息是不重要的,哪些信息值得深入挖掘下去)、精熟阶段、专家阶段
建议三:分析目前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对其优缺点作出分析,提出改进方法。
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理论讲座,短期课程,研讨会,工作坊(包括现场模拟尝试一种教学方案),自我主导的学习,听说评课,集体备课,师徒帮带(可以上升到共同体层面,形成更大的制度)
教学日志,教育故事,专业自传,想象(很好的做法,最初从国外得到启发:没上课之前先想象如何教;访问一些优秀教师:上课之前先花十分钟策划板书[设想不同的可能性]。
建议四:改进学校内部的“中间组织”,努力使之成为促进教师发展的和改进学校文化的重要力量。
学校组织架构:传统的是三角形的。
行政力量结构:不是三角形,而是倒梯形。校长的力量更大。
专业力量结构:最强的是中间这一块,而非顶上的专业人员。[五角形]
建议五:改进备课过程,加强教学设计,使之成为一项研究性活动。
备课意识很强,往往过于强调坚持预定设计。
实际上,许多设计并非很好。如何使之成为研究过程?
要思考各个环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跟学生的原有思维能力能够建立起什么样的“有意义的”联系?
建议六:改进校内“听说评课”,倡导专题性的此类活动。
常实践——教师实践——教师新的实践(下次听课)……循环持续
听课人员的理解、判断和评论——教师的理解和自我诠释——教师新的理解
教师实践、听课人员的理解判断和评论、教师的理解和自我诠释,构成一个完成的“世界”,而非单一方面。
其中,“理论或标准”,应该成为教师内化的标准,而非仅仅在外来研究者在场时的标准。每次评课,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每一次抓一个专题,如交际体现得如何,有没有交际需要、交际机会。
建议七:改进校内校外教学观摩制度,为教师提供“教学观摩研究与借鉴框架”。
加密社会互动学习,听课时可以发一些材料,使大家的观摩有一个方向。
建议八:改进教师吸收“外来知识”的途径,增进教师专业知识。
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有学科知识;一般教育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育知识;关于学生及其特性的知识;教育背景知识;教育目的、价值、哲学和历史基础知识
建议九:改进教师教育科研,倡导新的科研路线。
旧的路线:只是描述,尚未开始研究。可以问:为什么?
新的路线:
事件(案例):周老师的一次教学尝试。——分析:这个案例中的教学方法之所以有效,可能是它更好地促成了学生的“学习责任心”——形成课题“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学习责任’,以提高教学效率”——研究与初步结论:联系自己经验中的其他相关事件或其他教师的经验,形成初步结论——概念化与系统化:以“赋权”方式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责任”,其他的“学习责任”提高方法:课前复述,小导师制,此种方法的应用范围与限度——然后循环往复。
建议十:改进师徒制,倡导专业社群的建设。
师傅:知识、技能、情意、智慧,比徒弟都高一点
过于依赖一对一的途径;可以建立专业社群,组成一个小组。若某一个师傅有所欠缺,其他人可弥补;同时,有助于徒弟之间的交流。
建议十一:发挥优秀教师“教师教育者”的作用。
职业阶层间的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自上而下)教研员——专家教师——不同教师,要让更多优秀教师承担更大责任。
建议十二:倡导更丰富的、更深刻的教师反思。
急待解决的问题:有反思,没有重建。反思仅仅是“想一想”。
行动——回顾行动——意识到重要问题所在——创造别种行动方案——尝试(行动),这是一个循环。即使找不到问题,但有此努力,也会有成效。
交流人员:陆志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