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就听说过叶澜教授的大名,但对她的新基础教育了解甚少。今天,开始读她1997年写的《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一文,文章很长,也很难读,读了两遍还感觉没有完全理解。但我想也无妨,慢慢读吧,但文中一些句子却在我眼前展现出更为广阔的一片天地。
正巧我也曾写过一篇题为《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的论文,可能当初也是受了叶澜教授某句话的影响吧。我在这篇论文中提出“纵观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贴满了知识的标签,忽视了学生个体精神生命的发展,那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追求“生命的价值”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一、研读教材,捕捉生命价值的生长点;二、平等对话,构建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三、灵动教学,实现生命活动的有效交往。”如今看来,我当时对“生命”的理解是过于狭隘了。
叶澜教授在文中说:“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因此,要改变现有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局面,必须研究影响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众多因素,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全部丰富性,研究如何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原来这才是更为广阔的“生命观”。审视我们现在的课堂,大多还是以知识技能为目标,至于如何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考虑得很少,也是大多数老师不以为然的。但如果我们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学生,看到他们的后续发展,为他们将来的学习考虑的话,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是存在许多问题的。语文教学的改革之路走了十几年,但改的大多是形式,是课本内容,老师的教学观念却没有改多少。如果要讲到课堂上也要激发教师生命活力的话,能做到的就更少了。老师在课堂上找不到生长点,每每看到的是课堂上的繁琐,关注的是学生的接受程度,自己的生长排在次而又次的地位。叶澜教授的一番话不禁让我从另一个高度来审视自己,审视课堂教学。
还记得叶澜教授曾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今天,我重新来读这些话,觉得我忽视了“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这一句,而这句话恰恰是叶澜教授思想的精髓。是的,每堂课我们都会和学生一起经历,在以往的每一堂课中,我给了学生什么呢?学生又给了我什么呢?现在的课堂我们能感受到生命的成长吗?我们一起走过了那么多堂课,彼此到底能有多少印象呢?多年以后回忆起来,脑海中还会剩下些什么呢?如此一想,我感到恐慌。
叶澜教授的思想如一座高山,我只是触碰到了其中一角。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会慢慢登上山,我想,到时一定会欣赏到别样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