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拥有生命的力量
——读《叶澜教授思想录》有感
“课堂教学的目标中应该包括情感目标,但不是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在目标分类中所提到的,以服务于认知目标完成、与认知目标相呼应的情感目标、而是指向学生在对己、对事、对他人、对群体的情感体验的健康、丰富和情感控制能力的发展。”
“课堂教学的完整目标,还应该包含学生意志、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多方面。其中每一项、都应既有与认知活动相关的内容及价值,又有其相对独立的内容及价值。这些方面的统合,才构成学生生命整体发展。”
然而在现实英语教学中,常常存在二者偏废其一的现象。传统课堂中,我们常常受困于考试的指挥棒,关注的是学生记住了多少单词,学会了多少语法,能否运用常见的语言进行简单的口头交流。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的关注,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因此,在研究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两方面的关系与整合:一方面着眼于英语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突出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知识的积累运用,厚积薄发,体现能力为主;因为英语是公共交流工具、学习工具、思维工具,由个人掌握,可以共同使用。另一方面我们要着眼于英语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人文学科的特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英语课程中的渗透,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心智发展,人格升华,体现德育为首。
记得一次四年级的英语课上,主题是job,当老师问学生:What job do you want to do when you grow up? 很多学生都说出自己的理想,有的说“I want to be a doctor!”,有的说“I want to be an engineer!”,有的说“I want to be a teacher.”……当一个学困生站起来讲的时候,竟然忘记自己想要说的,他涨红了脸,结结巴巴地说:“I want to be a...”说了半天也说不出来自己长大想做什么工作,结果其他学生起哄说道:“farmer”, “farmer”, “farmer”。我用眼睛示意学生静下来,然后慢慢地说:“My mother is a farmer. My father is a farmer, too. They can grow very nice rice. So I’m proud of farmer!”这时候全班鸦雀无声,再没有人用farmer 这个词来取笑别人了。相信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几个表示职业的单词和句型,更重要的是学会尊重每一位通过付出辛勤劳动获取幸福生活的工作者。
所以在课堂中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是我们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