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教育的原点
——读叶澜教授的《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有感
武进区牛塘中心小学 周小苏
在读叶澜教授的《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之前,我以为这应该是一篇晦涩难懂的文章,同时也觉得这些专家们高深莫测的想法距离我们的现实教学太过遥远,所以一直有回避的念头。这次学校组织开展学习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的相关文章时,我才真正用心地反复品读了这篇《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没有想到,这样一篇写在上个世纪,似乎有点过时的文章竟深深震撼了我。她的思想足以引发我们对现今教育教学工作的反思和追问。
追问一: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多活动,多发展特长吗?
叶澜教授在文章中谈到“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不少学校冲破了必修课—统天下的局面,增设了选修课和活动课,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因此有人发出这样的质疑:降低了升学率怎么办?”读完这篇文章后让我们不禁要为自己曾抱有这样的认识而冒一身冷汗。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可能会忽略基础学科教育质量,这样就导致必修课的课堂教学改革不会有本质意义上的进展,也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效应。所以,改变我们对素质教育的片面认识,集中探讨课堂教学改革问题,就具有推进、深化学校内部教育改革的全局性意义。
追问二: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为什么迟迟得不到本质上的改变?
本文中提到“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课堂教学有了不少新的组织形式,开始注重学生的主动投入。但大多数的课以及在教师的教学观方面,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为什么传统具有这样超常的稳定性呢?”
首先,叶澜教授认为“以教师为中心”、“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为主要任务”、“有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就能进入规范”等等的思想已经深深扎根在教师日常的教学观念和行为之中。所以她提出“教学改革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
其次,造成这样的情况还由于我们对“课堂教学”缺乏一个整体的、动态的过程的研究和把握。因此,要改变这样顽强的传统弊端,我们必须认识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各种学校教育活动中去。而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更应是学生和教师生命完整体现的主阵地。
追问三:我们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和把握正确吗?
课改十多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课堂教学的变化,会发现叶澜教授在本文中的先进理念早已被付诸实施,比如:她提出的课堂教学的目标中应该包括情感目标就已经在三维目标中得到了落实,所以,当我刚开始读这篇文章的时候真有几分过时了的感觉。但是认真读完它,我不禁要追问自己,我们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和把握都正确吗?对此,叶澜教授这样认为“课堂教学的目标中应该包括情感目标,但不是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在目标分类中所提到的,以服务于认知目标完成、与认知目标相呼应的情感目标、而是指向学生在对己、对事、对他人、对群体的情感体验的健康、丰富和情感控制能力的发展。而且,完整的教学目标还应包含学生意志、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多方面。”虽然我们已经提出了三维目标,但是扪心自问,我们对三维目标的理解正确吗?课堂中目标的落实到位吗?或许,我们也是改了这么多年但仍然坚守着传统教育教学“圣地”的一群人吧!
在答《教育研究》杂志社记者提问时,叶澜教授再次明确谈道:“教育除了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所以,让我们的教育回归原点吧,“使原本就因生命存在而充满内在生机的教育,从被传统教育弊端造成的‘沙漠状态’,重新转回到‘绿洲’的本真状态。”因为这样才能让它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