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写作是细工慢活,绝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长期的练习需要老师拥有更高的热情,更大的耐心,更多的智慧,不断鼓励学生坚持、坚持、再坚持。怎样在日常教学中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提高写作水平,我们课题组成员尝试用“循环日记”的方式来解决难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日记是公认的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笔耕不辍,以量的积累求质的突破。但在高呼“减负”的今天,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一篇有质量的日记,少则半小时,有时要一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每天如此,对年幼的学生确实是个很大的负担。何况常常要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于是我们课题组开展“小组循环日记”的活动,尝试着学生小组合作,前后邻座四个人共用一本日记本,每天小组内一个人写日记其余三人只要阅读,并写上简单的评语,再交给老师阅读。写日记的小组成员依次轮流,一周五天,这样学生由每天日记变为一周记一次,最多轮到两次,大大减轻了负担,有足够的时间去观察积累素材,组织语言。另外每天阅读别人的日记,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学习别人怎样选材,怎样遣词造句,读者有何反应等。这个办法一经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是唤醒了学生的“读者意识”和写作热情。写作需要读者,而我们的学生习作写完之后,除了教师几乎没有第二个读者。而即使是教师,读完以后也很难通过几句评语反映出真实多样的感受。老师费尽思量整出的评语,又往往淡出了孩子们的视线,从而直接影响孩子写作的热情和习作水平的提高。循环日记实施后,阅读对象由强势的评判教师转换(或扩大)为一般的同学,甚至是弱势的交谈对象;将写作目的由合乎规范获得高分,转换为与他人沟通,说清事实,讲明道理,便于理解和接受等等。有了固定的“读者群”,学生的写作热情大大提高了。
其次是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机会,相互取长补短。学生的作文水平有高有低,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天的交流评论就是一次学习改进的机会。而为了赢得大家的赞同,就会全身心投入,力求表达地准确生动。在不断地“写”与“评”的过程中,学生慢慢养成了斟酌字句的好习惯。
再次教师能更好地组织讲评,进入良性循环。每天只有十几本日记,教师能及时反馈,抓住亮点提出改进意见。或利用循环日记关心当前学生心态,评论国内外热点事件,组织擂台赛,辩论赛……总之,因为少而精,可以变得乐趣无穷。
如今,阅读指导学生的循环日记已经成了我们课题组成员的教学常规工作和乐趣所在,一段时间下来,师生都从中受益无穷。我作了一次调查,对写日记感兴趣的由循环日记前的6.25%到写了一学期后的83.3%,经常使用书信便条跟别人交往的由4.1%上升到60.4%,日记字从句顺,内容清楚的由期初的22.9%到期末的89.6%。这组数据是令人鼓舞的,让我们坚信应该坚持循环日记。
(王惠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