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轻松愉快中明真理
每天大家都在忙碌着,可刘莺芝老师还在百忙之中为我们二年级的语文老师准备了一堂随堂课《狐狸和乌鸦》。虽说随堂,也见精彩。
《狐狸和乌鸦》是一篇传统的优秀课文,讲的是狐狸想尽方法,用美言巧语骗取乌鸦嘴里叼着的一块肉,说明人们不要被花言巧语所蒙骗,动听的语言不一定是好话这个道理。刘老师执教的此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教得朴实,真实,时时以生为主,给以引导,让生自主体会。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就明白了寓言所含的道理。
综观此课,有以下特色:
1、轻松又流畅,整节课节奏明快,流畅,教学思路清晰,层次清楚,教学的重点把握比较准确,教学任务完成得比较成功。
2、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刘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让学生自己读书,用不同的符号圈划出文中狐狸的话语及乌鸦的反应。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刘老师穿梭于学生中不断地予以点拨,引导,让学生品味人物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抓对话,谈感悟。在把握狐狸和乌鸦特点的基础上,刘老师紧紧抓住了狐狸说话的神态(“眼珠一转”、“赔着笑脸”、“摇摇尾巴”)、所说的话以及乌鸦的三次不同的反应,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让学生感受当时狐狸迫切想得到肉而千方百计想坏主意的情景,以及乌鸦三次反应背后的细微的心理变化,使在品读中有所感悟,形成见解。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情感的参与,使他们的内心感悟更趋多元化。
4.通过多种朗读,读出味来。刘老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狐狸并不是真的赞美乌鸦,而是想得到乌鸦嘴里的那片肉,特别是第三句,刘老师通过图片的比较、模拟乌鸦的声音,让学生进行辨别,理解狐狸的话是假话,而是“甜言蜜语”。这样让孩子们“钻”到了人物的内心深处。
5、精心设问,导出道理。刘老师精心设计 “你想对乌鸦和狐狸说些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归纳出此寓言故事所要阐述的道理便水到渠成了。然后出示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这就揭示了这则童话要告诉人们的一个道理。。
6、续编故事,启发想像,主动探究。《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的结尾含蓄深刻,为学生思维的拓展留有广阔的空间。教学中,刘老师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大胆想象,设计了续编故事。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既拓展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时空,也让学生的想像力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这个设计是对课堂所学内容的一个延伸和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