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新课程标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谈三年级语文公开教学
按照教务处的安排,本周三三年级组的 蒋丹萍 老师 和曹利美 老师分别进行了语文公开教学。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落实新课程标准,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围绕本次活动主题,两位老师课前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积极进行课堂教学,在研究中,两位老师得到了锻炼,促进了成长。
蒋丹萍 老师执教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以“文包诗”特殊形式出现的文章。在课文中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因为 蒋 老师进行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老师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学习理解本课生字词,诗文对照读通顺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上。观摩了 蒋 老师的课堂教学,感觉呈现这样几个特点:
1、由谈佳节入手,引导学生理解佳节,感受快乐转而引出“可是,在这样的佳节中,唐代著名的大诗人王维却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初步感受到王维的思念之情。
2、生字词教学比较灵活,本课生字比较多,老师没有很呆板地出示一大串生字词,而是分散出现在古诗朗读、课文朗读中,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针对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故在生字教学中选择有一定难度的生字进行了教学,比如学习“幼”,老师板书了幼的象形字的写法,加深了学生对该字的印象,并要求学生当堂书写,加深记忆。
3、朗读训练比较扎实,课文中学生比较难读好的应该是诗,因此老师设计了多层次的训练,先让孩子带拼音读诗,再去掉生字的拼音读,接着要求孩子读出诗的节奏,这样的朗读训练扎实、有效。针对“文包诗”的特点,老师把读文和诗句相对应,为有效理解诗句和感悟王维的思想做了铺垫。
但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现有学习基础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还可以再充实一些,教学整体感可以再强些。
曹利美 老师执教的是《金子》第二课时。本文讲述了在十九世纪淘金热时期,有个叫彼得的淘金者,在萨文河畔辛苦挖金子一无所获后,悟到了那块土地很肥沃,用来种花卖钱同样能致富这条路径后,最后获得成功的故事,从中明白,要想获得成功,不仅要有勤劳的双手,还要在遇到困难时不放弃、善于变通的道理。
本堂课 曹 老师紧扣教学目标层层深入展开教学,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1、读说结合,感悟“淘金”的艰辛,体会彼得的“坚持”“勤劳”“聪明”。老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在品味“不甘心、埋头苦干”等语言中感受淘金的艰辛,体会与众多的淘金者相比,彼得更加坚持、勤奋、聪明,为理解课文最后彼得成功感言中的“真金”打下基础。
2、放飞想象,体验“种花”的不易。通过出示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体验彼得为照顾花苗付出的全部精力。
3、加强朗读,以读促思,读中理解。课堂中曹老师注重朗读的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彼得淘金的艰辛,体会彼得成功的喜悦。
课堂教学在学生想象说话时,可以安排孩子先写再说,给他们更多的思考时间。在突破“真金”难点时,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比较彼得在同一块土地上一样的坚持,一样的勤劳,为什么结果不同,从而感受到要想成功还得有智慧,继而明白彼得的真金就是指“坚持、勤劳、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