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怎样上数学课?
又一次走进“现代与经典”,品味名师的数学课堂,感悟他们的真知灼见,也又一次让自己的心灵为之深深震撼。不仅仅惊叹于“数学课原来可以这么上!”也真心信服于“数学课还真该这么上!”
两天半的学习让我的头脑承载着太多的理念和想法,但回想起来却有一种晕晕乎乎的感觉,这大概是因为我现在还“身处云端”,可能要过几天才能找到“脚踏实地”的感觉。不管怎样,我还是要趁现在心潮澎湃的时候赶快理出几点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一起来看看这些名师们是怎样上数学课。
一、磨“刀”不误砍柴工
本次活动中的几节数学课似乎是商量好了来上的,因为大家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关注知识的生成过程。如《角的度量》在课堂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领着学生“做”了一把量角器。《认识厘米》也不惜时间地在课堂上生成厘米尺、认识厘米尺。《认识负数》更以三位运动员的身高为例让学生自己找合适的数据表示三个人身高的关系。也许,很多老师都会认为课堂上的时间太宝贵了,怎么可能花这么多的时间来做这样的事?再说了,这样做有意义吗?一开始,我也是这么想,但听完这几节课后,我深深体会到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这样的过程,是领着孩子真正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如果,在这里疏通了,那后面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从“知道分子”到“知识分子”
著名特级教师徐长青的课还是第一次听到,在听他这节课的时候我产生了几个疑问:1.这是在上课还是在说相声?2.《解决问题的策略》干嘛一直拿着华罗庚的一句“知难而‘退’”在那大做文章?3.为什么这节课就解决一道练习题?难道因为自己是著名的特级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对于第一个问题,听课老师都有同感,大家甚至戏称这节课为“相声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叹啊!徐老师的喜感是实在是太强烈了!后面的几个问题等到这节课结束的时候我也都明白了。是啊!《解决问题的策略》究竟要教会学生什么?是会用老师教的方法去解决几个问题吗?还是要让学生感悟策略,从而在头脑中留下策略?我想,答案肯定是后者。听了他的课,我觉得自己还真的是一直在培养“知道分子”而非“知识分子”。
三、“容错”、“溶错”、“荣错”
这观点是华应龙老师提出来的。他认为这就好比是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容错:错是错。溶错:错不是错。荣错:错还是错。以我们粗浅的理解大概也能体会到其中的三层意思:1.容忍学生的错误,不去妄加指责;2.利用学生的错误,变废为宝;3.让学生不再以产生错误而自卑,而是因错而荣,因为他为大家提供了鲜活的学习资源。对于学生的错误,徐长青老师在报告中也提出“要让学生正确的、错误的想法都成为课堂上的宝贵资源,教师要帮助学生创造呈现自己错误的机会,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是敢于让学生把错误呈现在课堂上的而老师”。
当然,本次活动中还有很多很多的精彩,比如张齐华老师的《认识方程》就一改传统数学对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而是在课堂上带领学生理解“方程就是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建立了等量关系的式子”。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无法一一列举,希望名师的课堂和理念能启迪我们不断去思考,不断去实践,去寻找“数学课究竟应该怎样上?”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