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孔子的教育智慧》有感
我想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孔子”这个名字是熟悉的,当然不仅仅因为周杰伦把他写进了歌词,而是因为孔子所传承的儒家思想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同时我认为孔子大多数人来说又是陌生的,也许除了孔学专家或致力于孔学研究的人,很少有人能真正读懂孔子思想。而我,随众。
2009年4月,在第八届《现代与经典》教学观摩活动中,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执教《论语》片段并对《论语》的思想价值作出了高度评价,他说(亦或他引用他人的话):《论语》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圣经》,中国人应该向西方人人手一份《圣经》一样人手一份《论语》。一向比较冲动的我一下子从书店购回《论语(现代版)》《孔子的教育智慧》两本书,期望在阅读中能够尽量多的汲取到孔子的教育智慧,实现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教育理想。
翻看这两本书,真的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这两本书语言均极其简单易懂,道理更是浅显易明。问题在于它的每一句话都应验了一句歌词:“这些道理我懂,可是真正面对……”。它的每一句话都是至理名言,都可以作为我们的人生座右铭,都反照着我人生的渺小,思想的狭隘。我想当一个人真正做到孔子说的那样,不流芳百世也难。怪不得孔圣人孔子能让自己的学生感念终生,尤其是子贡一类的学生,竟还在老师的墓地结庐守孝陪伴老师,时间长达6年,连做官、生意都毅然割舍。
一部教育智慧的辞书
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先生说:“《论语》是一部教育智慧的辞书,是中国教育智慧的源泉。”他认为孔子的教育智慧有丰富的内容。首先,孔子的教育智慧关涉人、关涉人生的体认,直抵人发展的目标。《论语》的思想精髓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此而无比强大。
其一,孔子给我们描述了人生的轨迹:“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智慧让我们去追求完美的人生,完美的人生使生活有价值、有智慧。其二,孔子把智慧指向人的生活态度。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回也不改其乐”,因此孔子称赞“贤哉,回也”。这种对生活的态度,实质上是关于心灵的问题。其三,孔子把智慧指向如何为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此要“吾日三省吾身”,因此“仁者不忧”。教育是为了人的,这就从根本上揭示了教育的崇高使命和目标,直抵教育的本质。
其次,孔子的教育智慧关涉对教育公平的追求,直抵教育的理想。2500年前,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重大命题。它是历史的,却是现代的;是古老的,又是新生的。教育要面向所有的人,不论贵贱,不论种族,不论性别,不论年龄,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再次,孔子的教育智慧关涉学习,直抵教育的核心。《论语》第一章即论述学习问题。孔子对学习作了精辟的论述:学习的态度---“敏而好学”,“学而不厌”;学习的志向---“博学而笃志”;学习的方式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习的核心要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四,孔子的教育智慧关涉人心智之门的开启,直抵教学方法的最优化。这集中表现在他的著名论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的任务在于适时、适度的“启”、“发”。此外,他主张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学会联系、迁移,在复习、巩固中发展,由此及彼,由旧而新。在教学方式上,除集体教学外还有个别教学、随机教学、无为教学、说记教学。
第五,孔子的教育智慧关涉师生关系,直抵师生关系的实质。孔子把师生关系提炼为“教学相长”,师生不只是教与学的关系,而且是“相长”的关系。民主、平等、合作、促进、共生,这些现代理念尽在“教学相长”四个字之中。学生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老师赞叹“起予者商也”(《论语·八佾》)。教学过程中师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多么精彩的时刻;告诸往而知来者,是多么美妙的时刻。
一尊为人师者的楷模
《论语》写的是孔子,但作者却是学生,而且是好几代孔门弟子断断续续写了七八十年(甚至有人认为写了两百多年)。孔子何德何能,竟能让那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要去回忆他的一言一行?将心比心,老师孔子之所以能赢得学生如此厚爱,自然是因为他曾在学生身上倾注了更大的爱。这种大爱究竟由哪些人性力量构成?又曾化出多少可信、可爱的教学行为与师生交往?
一、身正不倦的人格魅力。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让我们感触很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篇》)。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当你立下一个制度时,你万不能成为这个制度的最大破坏者。让学生不许乱扔杂物,自己随手丢烟头;让学生不许玩网络游戏,自己在办公室上网玩得不亦乐乎,如此就失去了教育的全部前提与效益。“身正,而后正人”。这应成为教育工作者们时刻提醒自己的一句话。
二、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
首先表现在孔子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方面。作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是这样要求自己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篇》)这简单的十二个字,便是一个学习型与奉献型教师的全部体现。而这里的先“学”后“诲”,也正显示出孔子那种一丝不苟,不“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高尚人格。其次表现为不耻下问求学态度。孔子一生杜绝了四种缺点:毋意、毋心、毋固、毋我。即为:不凭空猜测、不武断、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述而篇》记述过这么一件事情:“子与人歌而善,必使人反之,而后和之”。意思是孔子与别人一道唱歌,如果别人唱得好,就一定虚心请教他,让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跟着他唱和。这里不难看出,孔子善于发掘他人之长,后必学他人之长,直至补己之短。如今的时代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很快。有好多东西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去学习摸索,和学生一块探究,最终教学相长。而此时,我们一定要具备一颗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品质,而不是打肿脸充胖子。
三、率真自然的人生性情。
教师的角色姿态是教育界一直讨论不停的问题。孔子并不是一个整天板着脸告诉你这不行那不行的老头子,他是一个理想的热烈追求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也是一个笑语晏晏的老者,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他感伤于“逝者如斯夫”的时光,可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从不退缩。他是一个率真的长者,他的学生来自八方,身份迥异,年龄悬殊,但他一视同仁,有教无类。此外,作为一名老师,孔子相当性情。他毫不掩饰对某个学生的喜爱。季康子问他谁最好学,孔子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矣,今也则无。”颜回死,孔子大哭:“天丧予!”他很直接很严厉地批评不思进取的学生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公共场合,孔子彬彬有礼,可燕居在家时,他却是“寝不尺,居不容”,并且“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轻松和悦的样子)。他有着圣人一样的智慧与品质,也有着常人一样的好恶。教师,并不需要装深沉,板着脸孔装圣人,也不需要扎于学生堆里不分你我。像孔子那样的为师风范,正是我们现今教育者们应当努力奋进的目标。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四、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孔子对弟子的教育因人而异。孔子弟子三千,个性迥异,好学且能举一反三但又有点“迂”的颜渊;敢说敢做,勇有余谋不足,敢批评孔子又常遭孔子批评的子路;爱说话,朋友广,常问禄的子张;老成持重、不苟言笑,常言《诗》的子夏;思想活跃,常有智慧之言出自其口的子贡;白天睡觉被孔子训斥的宰我等。“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篇》)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孔子对待像子路宰予这样的学生批评是很严厉直接的。然而却有中庸之效。而对待曾皙这样彬彬有礼的学生,孔子对他的教育便显现出十分的宽松与信任。比如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和学生一起讨论关于以礼治国的政治理想。之前几个人都是想通过入仕来实现抱负,而曾皙所述则与主题大相径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表达了自己不愿做官而要过悠然生活的政治理想。其描绘的风清秀美的郊游场景,更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图画。这个脱离主题的答案放于今日的课堂肯定会有同学笑出声来,可孔子却很直接肯定他说:“吾与点也!”像曾皙这样知行合一的学生,多给他一点空间,则更有利于他的拓展。在教学中去了解学生个性,又通过对学生个性的了解反作用于教学,如此,教学工作必将在良性循环下处于“彬彬然”。
钱穆先生最杰出的弟子余英时先生认为,《论语》应该“冷读”。“念一句受用一句,得到一句就是一句”。对于孔子,我们真的需要仰视,而对于我们教师,更应该追寻他的脚步,虽然也许我们永远也无法企及。那就让我们从阅读《论语》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