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花儿的开放
成绩优秀的孩子,就像是盛放的花朵,老师们会不由自主地喜欢他们;而学习习惯比较差,成绩不理想的孩子们,他们就像是正在酝酿花期的花儿,还在等待园丁的呵护,期待花期的到来。胡菊就是这样一个孩子。
一
接到这个班级,上学期的老师就向我介绍了胡菊这个孩子。他是安徽人,随父母工作到武进,然后借读到我校。他作业从不知道完成,家长也不怎么配合学校的工作。听到这些,我暗暗注意起了他。在我的眼中,他是个聪明的孩子,课堂上思维积极,常常抢着回答问题。课间,会到老师身边转转,故意与老师说说话。开学头几天,还知道把作业做完。可是这样的日子维持了没有几天,他开始拖拉起作业来了。尤其是家庭作业。我找他谈了好多次,可是收效不大。我决定到他家去,希望取得他家长的配合。去之前,一些老师告诉我:去了也是白去,上学期,他的父母还与老师搞得彼此不高兴呢。后来,他父母也不怎么管他了。听了同事的话,我想,不管他父母以前是怎么样,我总是得再去试试,把我的想法告诉他们,期望得到他们的积极配合。毕竟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啊。
星期四放学后,我等胡菊把课堂作业完成后,与他一起来到他的家。他的父母工作还没有回来。只有他奶奶在。在与他奶奶的交谈中,知道,他父母工作很忙,每天回到家,还要检查胡菊的作业。不管有多累,都是这样。我很诧异,父母这样做了。为什么到了学校他的作业老是交不了呢?
等到6点,他的父亲回来了。看到老师,我感觉到他有一点点的不高兴,也 许是对 老师的不信任,也许是其他的什么。不过,我还是开诚布公得与他谈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告诉他,孩子的缺点,想到的解决办法,希望得到他父母的积极配合。他父亲的态度缓和了下来。告诉我,孩子的自觉性很差,每天总是要把作业做到老晚。需要人督促,有时,他为了少做作业,还会说谎。我们交流着对孩子的教育,思考着合作的办法。最后取得了一致的意见:准备家庭联系卡。每天我把他的学习情况写在联系卡上,他的父亲把他的在家学习情况记录下来。平时多给他鼓励。
不知不觉,天暗下来了。我走出了他的家。回家的路上,我想,要改变一个人不会这么容易的。也许脚下的路还很长,不过至少,我走了很坚定的一步。
二
说实话,家访过后,胡菊的表现不同了。这些天,他都把作业完成了,尽管有的作业质量还有待提高,不过,毕竟他还是完成了。他变得更活泼了,喜欢与同学交流,喜欢帮老师做事情了。
在他交给我的一篇日记中他这样写:老师到我家来了。她与爸爸谈了很长时间。她没有一直说我的缺点。还与爸爸商量了改变我的办法。很晚才走。老师工作这么辛苦,还这么关心我。我真的很感动。以后我要完成作业。看到孩子有这样的认识,我真的很高兴,不管他的这个想法会维持多久,他的行动会维持多长时间。因为,他现在有这样的想法了,说明他的心灵被触动了。他在下决心改变自己。
三
胡菊好的表现差不多有2个星期,这个星期一,他的老毛病又开始了。我一走进教室,组长就告诉我胡菊的语文作业本没有带来。我皱着眉,知道他“老毛病”又开始发作了,心中的火气一下子就冒了出来,真恨不得一把把他揪过来,狠狠地批评他一顿。但又一想,他也许有其他的原因,也许他还不想一下子把变“好”的形象给毁了,所以还在想着法子给自己掩饰一下。这个时候我一下子就把这层纸捅破,也许效果不会好。于是,我把这个孩子叫到身边,看到他因为贪玩而把自己的脸弄得这个地方破了那个地方青了,觉得又好笑又好气。他看到我,低着头,我问他作业的情况,他小声地说,做好了,忘在家了。我让他抬起头,告诉他,老师相信他,希望他第二天把作业把带来,并且希望他以后也记住不忘带本子。他如释重负地点点头,走出了办公室。望着他离开的背影,心里真不是个滋味:对于这个孩子,老师苦口婆心地教育,效果也只有这么一点,。可是转念又一想,自己不是早就预计到一个学生的转变不会这么容易的吗?
四
今天是星期四,学校大扫除的日子,按照分配好的任务,学生开始了劳动。大家忙忙碌碌,胡菊干得很起劲。他一向喜欢大扫除,每回的劳动他总是干得满头大汗。再想想,平时的胡菊还是有很多优点的,比如,同学们没有笔了,他会借给别人;黑板脏了,他会去擦干净;看到我坐在讲台旁,他会走过来与我说说话……其实,如果我们换一种心态,换一个角度,就会发现“差生”也有许多可爱的地方,更有许多让人感动之处。大扫除,劳动最积极、最卖力的就是你看了不舒服的“差生”;你搬了一摞子的作业本进教室,抢着替你发放的,往往是你平时懒得提问的“差生”;你嗓子嘶哑了,为你省下一元钱,替你买上一板草珊瑚含片,轻轻地递到你跟前的,也是你平时认为不可理喻的“差生”;毕业了,走在路上,遇到你就主动与你打招呼的,还是你曾经认为无可救药的“差生”。想起这些所谓“差生”的种种举动,我们的心头也会涌起一种感动、一种欣慰。我们做老师的或许都没有尝过做“差生”的滋味,其实,他们也有自己的苦恼。他们在家里受家长的唠叨、训斥、甚至棍棒,在学校受着老师的忽视、批评,同学的歧视、否定。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处处得咎,时时得不到别人的赞许、肯定,再足的自信心也会在长期否定中不知不觉地丧失殆尽,即使有再高超的智慧潜能也难以发掘。而他们的自卑心理却如荒原上的野草,在内心恣意猛长,他们只会产生消极抵抗情绪或逆反心理,于是破罐破摔。如果我们能主动接近他们,用爱心去关怀体贴他们,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询问他们的家庭情况,在课堂上用言语去激励他们,用理解去温暖他们,向他们传送亲切、尊重、信任的感情信息,他们一定会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推动自己,从而 乐于接受 老师的教育。我们应该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捕捉他们言行中的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利用适当的方法指出不足的地方,帮助他们找准努力的方向,教给他们一些学习的方法,鼓励他们踊跃发言,挑一些容易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尽量让他们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从而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慢慢地恢复自信,走出低谷。学生犯了错误,走了弯路,受了挫折,亟待的是一双温暖的手拉他一把,而不是冷嘲热讽,歧视放弃,谩骂体罚。让我们善待每一个孩子,用爱心去滋润他们脆弱的心灵,多尊重,多赏识,多肯定,多鼓励,给他们更多的阳光、雨露,使他们的花期一如他人烂漫。
武进区牛塘中心小学 蒋丹亚
2011-5-23